在酒业风云变幻的舞台上,一则消息如平地惊雷,瞬间吸引了无数目光。近日,凭借 “一个人的小酒” 风靡一时的锐澳(RIO)母公司百润股份,宣布其控股股东、实控人刘晓东将以 14.7 亿元的价格,转让 6300 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 6.01%。这一重磅交易,不仅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更引发了人们对百润股份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其主力业务预调鸡尾酒业绩承压的当下,新入局的威士忌业务能否成为扭转乾坤的 “救星”?

根据百润股份发布的公告,刘晓东此次转让股份的对象为刘建国。交易完成后,刘晓东的持股比例将从 40.59% 降至 34.58%,不过仍稳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宝座,而刘建国将一跃成为公司持股 5% 以上的重要股东。值得注意的是,刘建国来头不小,他不仅手握上海奔腾企业集团 100% 的股权,还是上市公司 HONMA 公司(本间高尔夫)38.72% 股份的持有者。百润股份表示,此次转让旨在丰富公司股东结构,引入有助于公司发展的优质资源,而刘建国也明确表示,此次投资为长期财务行为,并不谋求参与公司管理。
回首往昔,百润股份凭借预调鸡尾酒品牌 RIO(锐澳)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实现了迅猛扩张,在资本市场也成功站稳脚跟。公开数据显示,锐澳对百润股份的营收贡献一度高达九成以上,可谓是公司的 “摇钱树”。2015 年,百润股份将预调鸡尾酒业务并入上市公司后,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犹如火箭般蹿升,分别同比增长 107.28% 和 74.36%。然而,好景不长,近年来随着酒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酒类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百润股份的业绩增速逐渐放缓。从 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收分别同比增长 -0.04%、25.85%、 -6.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21.74%、55.28%、 -11.15%。今年上半年,这种下滑趋势仍在延续,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 -8.56% 和 -3.32%。
作为百润股份营收的支柱,预调鸡尾酒业务近年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低度酒盛行的趋势下,“微醺经济赛道” 变得异常拥挤,预调鸡尾酒、气泡酒、果酒、米酒等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进入 “内卷” 模式。财报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百润股份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营收分别为 22.57 亿元、28.84 亿元、26.77 亿元,其中 2022 年和 2024 年营收均出现同比下滑,且在 2024 年,该业务的销量也出现了下滑。
面对鸡尾酒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百润股份果断将目光投向了威士忌等烈酒赛道,试图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今年 3 月和 6 月,公司相继推出了 “百利得” 单一调和威士忌系列产品和 “崃州” 单一麦芽威士忌系列产品,一口气推出了 10 个以上的 SKU。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威士忌产品均产自成都的崃州蒸馏厂。这座占地 219 亩的酒厂,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威士忌酒厂,更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麦芽壶式蒸馏线和连续式柱式谷物蒸馏线的酒厂之一。截至今年 6 月,崃州蒸馏厂累计灌桶数量已达 50 万桶。从今年半年报中,也能明显看出公司对威士忌业务的重视,主营业务产品分类中,以往的 “预调鸡尾酒(含气泡水等)” 已悄然变为 “酒类产品”。
目前,国内威士忌市场主要被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等国外品牌占据,国产威士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根据《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我国威士忌酒的市场规模已从 2013 年的 12.88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55 亿元,中国境内威士忌项目也从 2023 年的 24 家增至 2024 年的 45 家,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不过,威士忌行业具有高门槛、长周期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耐心等待。而且,除了跨国巨头,青岛啤酒、洋河股份、郎酒等国内酒企也纷纷布局威士忌领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业内普遍认为,2025 年左右将迎来第一批国产威士忌产品集中面市,未来 2 – 3 年或将成为国产威士忌批量上市的高峰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百润股份的威士忌业务能否突出重围,在国产威士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备受市场关注,本报也将持续追踪报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