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Wind数据显示,8月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分别为0.83%、1.21%,人民币中间价逼近7.1水平,这让不少人猜测人民币长期升值周期是否已然开启。然而,深入分析本轮人民币升值的背景、特点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便会发现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波动或许才是更好的状态。

一、本轮升值:与历史周期的异同
本轮人民币升值与2018年11月 – 2019年6月的升值周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贸易摩擦缓和预期升温以及经济数据验证节奏相近是两者最核心的共性。从汇率波动幅度看,2018年11月初至2019年6月,人民币汇率从6.97升值至6.7左右;本轮从2025年4月初开始,已升至7.11 – 7.12区间,两轮升值幅度基本接近。
但本轮升值也有独特之处。当前存在规模较大的积压待结汇,自2022年以来估算累计约七八千亿美元。这些资金分布在7.2 – 7.5区间(约三四千亿美元)和6.9 – 7.2区间(约两三千亿美元),可视为“持汇成本”,若人民币升值突破相应区间,可能触发结汇脉冲。本轮汇率从7.3升值过程中,月度结汇率及相关数据改善,可能与7.2 – 7.5区间积压待结汇释放有关。
二、主逻辑缺失:趋势性升值尚待观察
回顾2017年、2020年两轮人民币持续半年以上、总升值幅度达8% – 10%的趋势性升值,均有清晰主逻辑支撑,即PMI持续回升且市场对国内资产回报率形成明确改善预期。PMI回升推动企业结汇率提升,反映外贸企业对人民币资产偏好增强,带动结售汇顺差走阔,进而支撑汇率趋势性升值。PMI回升与企业结汇率提升是判断汇率主逻辑启动的关键验证指标。
当前,汇率主逻辑仍待观察。经济处于夯实基础阶段,部分经济领先指标虽有上升,但尚未传导至PMI形成明确趋势。即便主逻辑启动,政策在触发初期也可能对升值节奏进行平滑,如2017年、2020年两轮趋势性升值中,汇率启动均略滞后于PMI回升与企业结汇率改善。
三、全球经贸格局:稳定波动是更优选择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特殊,由美国“对等关税”引发的全球经贸重构尚未完全落地。我国采取“两手抓”策略,既维护对美经贸合作稳定,又拓展非美经贸合作、拓宽贸易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汇率保持稳定波动、去工具化对市场而言或是更好的状态。
总结:
当前人民币汇率虽呈现走强趋势,但尚不能判断已进入长期升值通道。本轮升值与历史周期有相似也有不同,且缺乏趋势性升值所需的主逻辑支撑。同时,考虑到当前全球经贸格局的特殊性,汇率保持稳定波动对市场更为有利。市场风险偏好虽客观回升,若未来央行持续呵护汇率,在接近7的关键关口时,积压待结汇可能释放脉冲,推动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升值,但整体而言,稳定波动才是当下人民币汇率的更优状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