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对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的一番吐槽,如同在餐饮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恶心”,这一言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也不甘示弱,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坚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还邀请消费者到门店厨房参观。这场争论将“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让人们看到了“预制菜”在消费者和经营者眼中截然不同的形象,而背后实则是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以及行业统一“国标”的缺失。

一、争议焦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
罗永浩作为消费者,直指西贝的菜“难吃”,认为其“几乎全是预制菜”,这反映出在很多消费者心中,预制菜可能意味着口感不佳、缺乏“锅气”。而贾国龙作为经营者,矢口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称9月12日起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厨房供参观,他可能认为西贝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将预加工的半成品配送到门店后进行最终烹饪,这属于“预加工”,并非直接使用“预制菜”。
2024年3月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包括主食类食品,也不添加防腐剂。同时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铁丁认为,西贝可能采用中央厨房模式,而消费者或罗永浩认知里非完全现场制作的菜肴可能被归为“预制”,这种认知差异正是争议的根源。
二、行业现状:标准缺失与消费者知情权问题
铁丁指出,西贝“预制菜”风波焦点不完全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更在于双方对“预制菜”定义的理解差异,这也反映出餐饮经营者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方面以及餐饮行业制定统一标准等方面的缺失。
五部委在通知中提到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在实际操作中,鲜有餐饮经营者会明确告知消费者是否点用了预制菜。许多消费者抵触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了预制菜,并且支付了与现制菜相当甚至更高的价格。罗永浩的呼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希望餐厅能明确告知,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三、解决之道:透明沟通与标准制定
铁丁认为,对餐饮企业而言,坦诚沟通或许是最好的策略。与其否认或回避,不如更透明地公开制作流程,甚至明确标注哪些菜品是“中央厨房预加工”的,让顾客知情并自主选择。这不仅能避免争议,更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基础。
对行业而言,加快制定明确标准、加强监管、鼓励技术创新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消费者也需要认识到现代餐饮业的运作模式,并非所有“预制”都不好,也并非所有“现做”都绝对优质。
总结: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论,看似是一场简单的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冲突,实则反映出了预制菜行业在认知、标准和消费者知情权等多方面的问题。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让消费者和经营者站在了对立面;而行业统一“国标”的缺失,导致餐饮企业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方面存在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餐饮企业需要更加透明地公开制作流程,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行业则需要加快制定明确的标准,加强监管,鼓励技术创新,以推动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场争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餐饮行业在工业化效率与消费者传统期望之间的碰撞,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