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失宠”:年轻人“无声告别”,银行如何破局?》​​

曾经,信用卡是年轻人钱包里的“标配”,人手多张,刷卡消费彰显时尚与便捷。然而,如今它却渐渐被年轻人“冷落”,纷纷注销。银行报表中信用卡数量萎缩的数据,以及社交媒体上年轻人“舍离”信用卡的分享,共同见证了这个曾经辉煌的支付工具正经历一场时代的转变。2022年至2025年,全国信用卡总量从8.07亿张锐减至7.15亿张,三年蒸发近一亿张,仅2024年就有4000万张信用卡从市场消失,这场“失宠”潮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一、规模收缩:数据背后的时代变迁

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数量再减1200万张,人均持卡量从0.54张降至0.52张。14家上市银行最新中报显示,信用卡贷款余额半年缩水1978亿元,12家披露数据的银行上半年合计交易11.47万亿元,同比减少1.42万亿元,降幅达11.05%。就连“信用卡一哥”招商银行,其2.02万亿元的交易额也同比下降了8.54%,副行长坦言信用卡业务收入承压。社科院报告显示,90后信用卡使用率五年间暴跌29个百分点,年轻人直言逾期罚息高、扫码支付便捷,信用卡在他们眼中成了“多余之物”。移动支付的无缝替代,如花呗、白条等产品分流了35%的信用卡场景,银行清理睡眠卡、收紧授信、砍权益的收缩策略,也与用户需求降级形成诡异共生,共同推动信用卡市场规模急剧收缩。


二、不良攀升:银行风险出清进行时

在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不良率攀升成为银行面临的又一难题。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5.73%,增幅第一。不过,部分银行的风控措施已见成效,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年初持平。兴业银行行长表示推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三大风险”从高发转向收敛。监管部门也明确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做强做优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已发布近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规模为51.9亿元。


三、银行转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面对市场变化,银行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建设银行加强“以旧换新”消费需求刺激,交通银行围绕民生消费领域开展全卡普惠活动。银行差异化竞争有两大路径,一是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如中信银行聚焦场景化高质量获客,上半年信用卡新发卡客户中优质客群占比提升,招商银行高端产品矩阵对应不同高净值人群需求;二是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信用卡业务属地化经营成为新趋势,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分中心,从集中垂直管理转向属地分行经营,强化头部优质客群服务,打通从消费支付到资产管理的链条。有银行人士指出,只有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更精细的成本权益管控和扎实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实现业务可持续。


总结:​

信用卡曾经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但如今却面临着规模急剧收缩、不良率攀升的困境。移动支付的替代、银行收缩策略以及年轻人需求的变化,共同导致了信用卡市场的“失宠”。银行在不良率上升的压力下,积极进行风险出清,同时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未来,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经营策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重新赢得用户的青睐。信用卡市场的这场变革,不仅是支付方式的转变,更是银行商业模式和金融服务理念的一次深刻调整。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