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药店 “医保依赖症”:如何破局寻新机?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零售药店曾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分布,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风景。然而,如今这片曾经繁荣的商业版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家连锁零售药店 2025 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6 家上市企业中仅 2 家营收增长,而据中康 CMH 数据,2025 年一季度全国药店净减少 3000 家,总数跌破 70 万家,零售药店的 “寒冬” 似乎已然来临。

曾几何时,零售药店行业在医保政策的扶持下蓬勃发展,医保定点资格宛如一块诱人的 “金字招牌”,吸引着众多药店纷纷追逐。在患者健康需求未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零售流通服务供给却过度膨胀,行业内卷严重。而与其他零售行业不同,药店行业的内卷尤其体现在对 “医保定点” 的激烈竞争上。但过度依赖医保,犹如饮鸩止渴,代价正逐步显现。近期,部分地方医保局加强对药店监管,严格限制药店经营范围与零售定价,禁止加价销售,甚至限制兼营非医药商品,药店经营空间被严重压缩。

更有甚者,部分药店为逐利不惜违规操作,诱导消费者套取医保资金,虚高报价、重复收费、串换项目购买非医药产品等欺诈行为屡禁不止。为整治乱象,全国医保系统自 2024 年起对零售药店开展专项整治。国家医保局推广 “药品比价软件”,让药品价格在不同销售终端透明化,消费者得以 “货比三家”;对于不配合政策落实、考核不达标的药店,医保经办部门严惩不贷,从延长结算周期、扣除支付款,到取消定点资格,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在政策高压下,零售药店单纯依赖医保市场的老路已越走越窄。毕竟,零售药店销售的常用药品多属 “保基本” 范畴,受国家医改政策严格调控,利润率难有大幅提升空间。过去部分药店利润率超预期增长或向患者转嫁负担的做法,已被监管部门明令禁止。

面对困局,零售药店亟需转型,摆脱对医保的过度依赖,实现差异化发展。在转型方向上,可从 “一高一低” 两个维度探索。

“往低处走”,药店可借鉴国外 “药妆店” 模式,拓宽业务边界。美国沃尔玛、屈臣氏等零售巨头的 “药妆店” 模式,将业务从单纯药品销售拓展至健康产品与服务领域。提供定制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既能避开医改限价、控费政策限制,又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健康需求。同时,大力发展药妆、膳食营养品、药食同源产品等非医保产品,减少医保局监管束缚。但社区健康服务不能盲目跟风,需着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探索 “药师 – 患者” 长期服务模式与健康服务会员制,增强顾客粘性。

“往高处走”,大型连锁药店应树立专业主义标杆,从药品经销商向院外医疗服务提供商转型,进军严肃医疗领域,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当前公立医院面临压力,部分投资大、技术难度低、运营效率欠佳的项目有向外转移需求。连锁药店可抓住机遇,例如在肿瘤患者稳定期输液服务上,通过升级空间、设备与人员配置,打造符合规范的第三方输注中心,融入现有医疗服务供应链,建立竞争优势。

在零售药店转型浪潮中,有的企业已率先行动。如一心堂推进药店分类分级管理,划分专业药房与泛健康多元化药房;漱玉平民探索多元化门店运营模式,构建全场景运营体系;健之佳打造专科药房,拓展非药品类商品销售。这些先行企业的实践,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零售药店在摆脱医保依赖、实现成功转型前,仍需跨越重重障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生机。未来,零售药店能否成功破局,重塑行业格局,值得持续关注。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