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仑苏价格跳水,蒙牛困局何解?

在超市的奶制品货架前,消费者们正对着熟悉的特仑苏牛奶议论纷纷。曾经象征高端的特仑苏,如今价格却如坐滑梯般一路走低。这一价格的异动,犹如投入乳业市场的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背后折射出的,是蒙牛乳业当下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蒙牛乳业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无疑给市场浇了一盆冷水。上半年,蒙牛营收同比下滑 6.95%,仅为 415.67 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 16.37%,降至 20.46 亿元。与两年前同期的 513.31 亿元营收相比,蒙牛的业绩版图已悄然缩水近百亿。在蒙牛的业务矩阵中,液态奶一直扮演着 “压舱石” 的角色,然而,如今这块 “压舱石” 却似有松动之势。上半年,液态奶业务虽仍贡献了 321.92 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 77.45%,但同比 11.22

% 的下滑度,却让蒙牛的整体业绩承受了巨大压力。

深入探究液态奶营收下滑的根源,常温奶消费市场的疲软首当其冲。零售行业数据平台马上赢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常温纯牛奶销售额下滑 13.44%,且这并非偶然现象,2024 年第四季度,常温奶销售额和销售件数同比下降均超 13%。消费者对常温奶的热情逐渐消退,使得蒙牛即便对特仑苏等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或是推出高端新品,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乾坤。反观伊利,上半年营收实现 3.37% 的同比增长,其液态奶业务占比为 58.48%,相对多元的业务布局,使其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

为摆脱对单一品类的过度依赖,蒙牛并非没有尝试。多年来,其在收购和投资领域动作频频,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13 年,蒙牛豪掷 124.6 亿港元收购雅士利,期望借此强化奶粉业务。但事与愿违,收购后的雅士利业绩持续低迷,从 2013 年营收 38.9 亿元,一路萎缩至 2022 年退市前的 16.35 亿元,累计亏损超 50 亿元,蒙牛还在 2016 年计提了高达 22.54 亿元的商誉减值。此后,蒙牛在 2019 年又以超 40 亿元出售君乐宝,同时斥资约 71 亿元收购贝拉米,可贝拉米的表现同样不尽人意,并入蒙牛体系后营收逐年收缩,且因长期未取得中国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资格,市场拓展受阻。这些举措不仅未能助力蒙牛构建多元品类结构,反而因诸多问题拖累了整体业绩。

在终端消费需求不振的当下,蒙牛选择降低特仑苏价格,实属无奈之举。与此同时,为缓解成本压力,蒙牛开启了裁员模式。2023 年底至 2025 年上半年,员工总数从 46064 名锐减至 3.88 万名。然而,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渠道中逐渐显现,经销商批量退出、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接踵而至,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代理权无人接手的尴尬局面。此外,蒙牛为降低营销和渠道投入,放开渠道管理,却导致下游价格体系愈发复杂,电商渠道与线下渠道价格倒挂,经销商为完成业绩要求,不得不加入串货行列,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诸多困境,蒙牛总裁高飞提出 “一体两翼” 新方案,采取主动控制发货节奏、清理渠道库存、降低 KPI 考核等措施,试图为各层级 “松绑”。在产品层面,蒙牛也加快了上新步伐,上半年推出上百款新品,覆盖全品类矩阵。同时,蒙牛将目光投向不断增长的 B 端市场,成立 “奶立方” 事业部,与众多消费巨头展开合作。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伊利等竞争对手也在积极布局 B 端,新兴渠道的自营乳品和即时消费也在不断挤压传统品牌的市场空间。蒙牛能否借助这些举措摆脱困境,实现业务转型与增长,仍有待市场的检验。这场乳业巨头的突围之战,结局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幅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