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驱寒湿秘籍:生姜的神奇搭配】
在中医的智慧宝库里,“药食同源”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孙思邈就推崇药食同用,主张先以食治,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而生姜,作为众所周知的药食两用之品,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健康的大门,但具体何时用、怎么用,其中颇有讲究。尤其是在秋天,寒湿渐重,生姜更是能发挥大作用。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它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抗氧化、止吐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说,生姜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健康宝藏。
在中医的经典组方中,生姜有不少经典的搭配。比如生姜配大枣,这一组合最早见于《伤寒论》,其113方中有32方姜枣合用,像桂枝汤、旋覆代赭汤等。大枣益气和中以补脾,能显增营血,生姜发汗解表散寒而和胃助卫气,二者配伍,营卫和,脾胃之功强。入解表药中,能助解表散风而调和营卫;入健脾理气药中,有调补脾胃之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就评价二者同用“善和营卫,盖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
生姜配半夏也是经典搭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就用了这两味药,二者偕用,既协同增效,又可用生姜制半夏之毒,去其短而用其长,更好地发挥了和胃降逆之用。《中华中医药杂志》中也提到半夏与生姜的奇妙关系,二者一辛燥、一辛散,同气相求。
还有生姜在《伤寒论》生姜泻心汤中,突显了散水消饮之功。重用生姜和胃消水散痞,与半夏等药配合,治疗水热互结之症。
除了经典组方,生姜还有很多实用的小偏方。生姜加红糖,喝上一杯,有利于发汗解表,散寒暖中,特别适合在受寒初期饮用。生姜加点醋,水煮沸后趁热服下,可治胃寒疼痛,对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也有一定效果。生姜加大葱,加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好热敷腹部,能治疗受寒腹痛腹泻、行经腹痛。生姜加橘皮共煎服,有止痛止呕之效。把生姜捣碎,加蜂蜜或红糖煎水饮之,既可止呕,又能镇咳化痰。甘蔗汁中加入姜汁,可疗妊娠呕吐。芋艿与生姜汁拌匀调成糊状敷患处,可治疗跌打扭伤、慢性肋间神经痛等。生姜汁加大蒜汁外敷,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痛。
不过,食用生姜也有一些宜忌。内热阴虚火旺者,常表现为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等,吃姜往往会加重病情。已经腐烂的生姜不能吃,切开颜色变褐的生姜也不要吃,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性很强的黄樟素,能使肝细胞变性,有肝炎病史的人更要注意。吃姜时间也有讲究,一般宜在早上吃姜,可升发阳气,晚上吃容易导致心神不得收敛,对健康不利。姜皮略呈凉性,有利水作用,一般情况下吃姜无须去皮。购买生姜要选新鲜品,色泽幼黄、含水量多,皮薄而有光泽,用指甲容易刮擦者为鲜姜。
在秋天这个寒湿容易入侵的季节,不妨试试生姜的这些搭配,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合理食用,让生姜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赶走体内的寒湿,享受舒适的秋日时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