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总减不下来?中医:问题不在吃得多,而是五脏代谢出了 “乱子”

“明明已经少吃主食、每天运动,体重却纹丝不动?”“肚子上的肉像焊在身上,怎么减都减不掉?” 在减肥这条路上,不少人都遭遇过这样的 “瓶颈”—— 以为肥胖只是 “吃得多、动得少”,可即便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体重依然居高不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减重之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中医专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肥胖的根源并非单纯的能量过剩,而是 “五脏代谢紊乱”,尤其是脾虚、痰湿等问题在 “拖后腿”,只有调和脏腑功能,才能让体重自然回归健康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肥胖的本质是 “五行失衡导致的脏腑代谢失调”。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当五行平衡被打破,脏腑功能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代谢紊乱,多余的能量无法正常消耗,便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体内。其中,与肥胖关系最密切的是 “土行” 对应的脾脏 —— 中医认为 “脾主运化水湿”,就像身体里的 “代谢加工厂”,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一旦脾虚,“加工厂” 效率下降,水湿无法正常运化,就会凝结成 “痰湿”,痰湿阻滞经络,又会影响气血运行,形成 “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阻气血” 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腰腹肥胖、大便黏腻、身体沉重等典型症状。

除了脾虚痰湿,气虚、血瘀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气虚者身体 “动力不足”,代谢速度减慢,即便摄入少量食物,也难以消耗;血瘀则会让气血运行不畅,脂肪在局部(如腹部、大腿)堆积,形成 “顽固性肥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主任中医师张志海指出,很多人减肥只关注 “热量差”,却忽视了脏腑功能的调理,比如过度节食会进一步损伤脾阳,让脾虚问题加重,反而陷入 “越减越胖” 的怪圈;盲目高强度运动则可能耗伤气血,导致气虚症状加剧,减肥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针对中医眼中的肥胖成因,该如何科学调理呢?主治中医师李瑜欣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了 “饮食 + 运动 + 中医外治” 的三维调理方案。在饮食方面,并非简单 “少吃”,而是要 “吃对”—— 可采用适当的轻断食方式(如 16:8 轻断食),减少高油、高糖、油炸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粮(如燕麦、糙米)和粗纤维蔬菜(如芹菜、菠菜),为脾脏减轻代谢负担。尤其针对脾虚型肥胖者,要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以免进一步损伤脾阳,可适当吃些健脾食物,如山药、茯苓、南瓜等。

运动方面,“适度” 比 “高强度” 更重要。专家建议每天进行 45 分钟左右、4 公里路程的快步走,既能促进气血运行,又不会过度耗伤体力。值得注意的是,餐前运动比餐后运动更利于脂肪燃烧 —— 餐前身体处于空腹状态,此时运动能优先调动脂肪供能,减重效率比餐后运动高出约 30%。但需注意,餐前运动前可少量补充温水或一小块全麦面包,避免低血糖。

中医外治法则为减重提供了 “助力”,其中火龙罐治疗对脾虚湿盛、腰腹肥胖者效果显著。这种疗法融合了拔罐、刮痧、艾灸的优势,采用玄石与紫砂烧制的特制罐体,罐内放置蕲艾制成的艾柱,通过温通腹部的脾经和带脉,达到温补脾阳、健脾祛湿的功效。温热的罐体贴合腹部穴位,既能促进局部脂肪代谢,又能调理脾脏功能,不少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每周 1 次,共 8 次)的治疗,腰腹围能减少 3-5 厘米,大便黏腻、身体沉重的症状也会明显改善。

不过专家也提醒,体重管理需遵循 “个体化原则”—— 不同体质的人肥胖成因不同,比如肝郁气滞者可能因情绪压力导致代谢紊乱,肾阳虚者可能因阳气不足导致水湿停滞,调理方法也需相应调整。因此,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专属减重方案,避免盲目尝试偏方或极端减肥法。

减肥不是 “与脂肪对抗”,而是 “与身体和解”。当五脏代谢恢复平衡,脾脏运化功能正常,多余的脂肪自然会被消耗,体重也会随之平稳下降。与其纠结于 “吃多少、动多少”,不如先看看自己的脏腑功能是否 “在线”—— 调理好内在脏腑,减重或许会比想象中更轻松。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