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突然 “黑屏” 10 秒?别当眼花!这是血管在求救

“刚付完白菜钱,右眼突然像被黑布蒙住,连红绿灯都看不见了!”62 岁的刘阿姨至今想起上周早市的惊魂一幕,仍心有余悸。幸运的是,10 秒后 “黑布” 突然拉开,视力恢复正常。可邻居一句 “年纪大了老花眼犯了”,并没让她放下心来 —— 毕竟老花眼只会让看近物模糊,从没有过 “瞬间全黑” 的情况。儿子带着她就医后,颈动脉超声结果给出了惊人答案:右侧颈动脉堵塞 70%,那 10 秒的 “黑矇”,根本不是眼花,而是眼动脉发出的紧急 “救命信号”。

很多人疑惑,颈动脉堵了,为啥眼睛先 “报警”?这要从血管的 “供血逻辑” 说起。颈动脉就像给大脑供血的 “主管道”,承担着 70% 以上的大脑血液输送任务,而眼动脉是从颈动脉直接分出的 “细支管”,直径仅 2-3 毫米,比普通筷子还细一半,它的唯一职责就是给视网膜供血。视网膜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一旦颈动脉内形成斑块,堵塞超过 50%,血流速度会明显减慢、压力降低。由于眼动脉管径细、又没有备用血管代偿,自然成了最先 “断供” 的部位。当眼动脉血流暂时中断,视网膜就会出现短暂 “黑矇”,等颈动脉血流恢复,视力也会随之好转,刘阿姨的 10 秒 “黑屏”,正是这个原理。

出现 “黑矇” 别慌,做好三步能少走弯路。刘阿姨的应对方式,堪称教科书级示范。第一步是 “立刻停住”:当时她没有硬撑着过马路,而是赶紧扶住电线杆站定。要知道,黑矇时视力突然消失,平衡感会变差,强行行走、骑车很容易摔倒,此前就有患者因硬撑下楼梯摔成骨折,耽误了血管检查。无论当时在做饭、散步还是看手机,只要眼前一黑,先停下所有动作,找安全的地方稳住,等视力完全恢复再行动。

第二步是 “记录细节”:视力恢复后,别光顾着松口气,要赶紧记下三个关键信息。一是 “哪只眼”,刘阿姨明确是右眼,医生直接锁定右侧颈动脉检查;二是 “恢复时间”,1-30 秒的黑矇多与血管相关,刘阿姨的 10 秒正好符合;三是 “发作场景”,她是转身过马路时出现症状,进一步印证了颈动脉血流暂时中断的判断。这些细节就像 “破案线索”,能帮医生快速定位问题,避免多余检查。

第三步是 “48 小时内找对科室”:很多人出现黑矇会先去眼科,其实更该优先前往有卒中中心的医疗机构,先查脑血管再看眼睛。刘阿姨做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10 分钟就能出结果,清晰显示斑块和狭窄程度,以及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只有当黑矇伴随眼痛、看东西变形(比如直线变弯)时,再去眼科检查视网膜也不迟。

查出颈动脉狭窄后,刘阿姨住院接受了治疗,医生还叮嘱她四个日常护血管的习惯,普通人照着做也能降低血管出问题的风险。一是 “每天喝够 1500ml 温水”,就像给血管 “补水”,让血液流动更顺畅,刘阿姨现在每天会装一壶温水,出门时随身携带;二是 “慢动作转头、起床”,早上别一骨碌坐起,先平躺 30 秒再慢慢起身,转头、回头说话时也别猛甩脖子,避免颈动脉扭转导致血流中断;三是 “吃‘软血管’的饭”,每天 1 斤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半斤水果(如蓝莓、苹果),每周吃 2 次鱼(如三文鱼、鳕鱼),少吃油炸和咸菜,减少斑块生长;四是 “控好三高”,刘阿姨现在早晚测血压,定期查血糖、血脂,按医嘱吃药,要知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让血管变脆、斑块变大,是血管健康的 “三大杀手”。

“幸好没听邻居的,不然等堵到大脑就晚了!” 复查时刘阿姨的话,道出了关键。生活中,很多人把 “单侧、突发、几秒恢复” 的黑矇当成老花眼、没休息好,拖着不检查,直到出现头晕、手脚发麻才重视,可那时血管问题往往已更严重。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提醒他们:这不是普通眼花,是眼动脉在拼尽全力求救,早一步就医检查,就能多一分健康保障。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