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西瓜”打瓜:被忽视的宝藏水果,为何难进水果店?​​

【“报仇西瓜”打瓜:独特水果的别样魅力】

夏末秋来,当人们以为吃瓜季已近尾声时,一种独特的瓜类——打瓜,悄然成熟。这种看上去“很欠打”的西瓜,因其皮厚、水多、不甜、籽又大又多,被形象地称为“报仇西瓜”,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为何这种特别的瓜在水果店里难觅踪影?让我们一起走进打瓜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打瓜,又称“籽瓜”“籽用西瓜”,是种子大而多、用于收获种子为主的多个栽培品种的总称,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安徽等地,其中新疆的种植面积最大,超过全国的70%以上,是当地建设兵团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它外形浑圆,个头不算大,直径15 – 20厘米,单果重1 – 2公斤,果皮色浅,绿里透白,有纹路。虽然打瓜皮厚,但比较脆,用力一拳就能打碎,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与普通西瓜追求皮薄瓤甜籽少不同,打瓜走的是“反向操作”路线。它的瓜瓤有白色、黄色以及淡红色等颜色,质感更接近原始的野生西瓜,吃上去软糯多汁,清爽微甘。不过,其含水量大于85%,含糖量仅有2 – 5°Bx,比起普通西瓜的10 – 12°Bx,口感寡淡,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索然无味,但对于害怕吃瓜升糖的群体而言,却是十分友好的选择。

打瓜的种子才是其真正的亮点。一颗瓜里的种子可以达到400 – 500颗,一口咬下去,半口都是瓜籽。打瓜籽个头更大,长度可达1 – 1.5厘米,籽粒清香甘甜,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打瓜在民间的食用历史由来已久,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时,打瓜籽就作为粮草之一,马氏娘娘还将其命名为马陵瓜,定为贡品。根据打瓜籽种皮的颜色,可分为红瓜籽籽瓜和黑瓜籽籽瓜,它们有着不同的种植栽培历史和食用风俗。

打瓜的价值远不止于种子。打瓜籽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含油量极高,可用来榨油,是“油中贵族”,对调节血脂、软化血管有益,还能用于高端护肤品的制作。打瓜籽中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钙、铁、锌等矿物元素,使其成为优质的植物蛋白质资源。打瓜瓤含水量极高,且嘌呤含量低,用其压榨的打瓜汁有利尿促排的作用,可缓解关节肿胀,还能制作功能酒、功能醋。民间还有吃打瓜暖胃润肺的土方,打瓜瓜皮中的果胶可制作医用胶囊和食品增稠剂。

然而,这样一种全身是宝的瓜,为何水果店里看不到呢?原来,在田间地头,打瓜就已经被“吞吃入腹”了。打瓜采收机在打瓜成熟季节驰骋瓜田,经过扎取、碾压打碎、脱粒分离等程序,将打瓜变成一粒粒瓜籽。一台采收机一天可收获100 – 150亩瓜田,晾晒场上,打瓜籽铺满一地,构成丰收画卷。随着人们对打瓜认识的加深和功能的开发利用,其市场价值越来越高,农户种植意愿增强,亩产量增加,每亩纯利润可达千元,种植打瓜成为农户的致富经。

相信未来,随着打瓜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它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更多机会享受手打西瓜的快乐,品味打瓜带来的独特魅力。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