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学生欢呼雀跃,家长却陷入两难:快乐与成绩该如何平衡?

“终于能有完整的周末啦!” 当某高中校门口的电子屏显示 “本周起高一高二实行周末双休” 时,学生们的欢呼声几乎传遍整条街道。有人当场掏出手机约着周末去打球,有人计划补完积攒已久的课外书,还有人只想好好睡个懒觉 —— 对长期被学业填满周末的高中生来说,双休政策无疑是 “天降惊喜”。然而,与学生们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群里的热烈争论: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忧心忡忡,还有人在 “希望孩子放松” 和 “担心成绩下滑” 之间反复纠结,一场围绕 “高中该不该双休” 的讨论,迅速在家长圈蔓延开来。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高中陆续加入试行周末双休的行列:有的学校全员享受两天假期,有的区分年级实行 “高一高二双休、高三单休”,还有学校采取灵活政策,允许学生自愿留校学习。这一打破传统 “单休补课” 模式的举措,让长期处于高强度学习中的高中生们迎来了久违的放松机会。但政策落地没多久,不同的声音就开始出现:在一些网上问政平台,不少家长公开反对双休,认为 “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双休会打乱学习节奏,影响最终高考成绩”;甚至有学校在试行短短几周后就改回单休,原因是 “校领导担心教学进度和质量受影响”。

不过,也有家长对双休政策表示支持。“孩子之前每周只休一天,周日下午还要赶去学校补课,整个人都透着疲惫,学习效率反而不高。” 一位高二学生家长李女士说,实行双休后,孩子不仅能补觉调整状态,还能主动安排时间复习薄弱科目,“张弛有度,反而比连轴转效果好”。更多家长则陷入 “拧巴” 的状态:一方面知道孩子长期高强度学习辛苦,希望他们能有时间放松、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又怕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周末只顾着玩,落下功课,尤其是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学生家长,这种焦虑更为明显。

那么,高中生到底需不需要双休?从学习规律来看,“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其实是一个误区。经济学中的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在学习领域同样适用:刚开始投入学习时,可能 “一分耕耘,三分收获”,但随着学习时长不断增加,超过某个 “拐点” 后,就会陷入 “十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低效状态。而我国高中生的学习时长,早已远超这个 “拐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2018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 15 岁学生每周在校学习 31.8 小时,在所有参测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四;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22 版数据更显示,我国高中生每周总学习时长高达 59.7 小时,涵盖了在校课程、课后自习、家庭作业和课外补习等,长时间的疲劳战,反而让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新加坡的案例也能印证这一点。数据显示,46.8% 的新加坡学生每周在校学习时间超过 27 小时,其中 20% 超过 39 小时,但研究发现,当每周在校学习时间达到 27 小时时,学生的数学成绩已达 601 分的天花板,再增加学习时间,成绩也无法突破,这意味着近一半新加坡学生在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对我国高中生而言,减少不必要的周末补课时间,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反而能提升工作日的学习专注度。

更重要的是,过长的学习时间还会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010 年至 2020 年,我国内地高中生焦虑检出率显著上升,抑郁、躯体化症状、自我伤害等指标的检出率也逐年攀升,而学业压力是导致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学业压力越重、学习时间越长,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风险就越高。双休政策的推行,恰好能为高中生提供缓冲空间:他们可以利用周末进行体育锻炼、与家人沟通交流,或从事兴趣爱好,这些活动能有效缓解学业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如今,“高中双休” 已不再是简单的 “放假与否” 的问题,而是关乎教育规律、学生健康与学业平衡的深层探讨。对学生而言,双休是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机会;对家长来说,需要摆脱 “唯分数论” 的焦虑,相信科学的学习规律,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对学校而言,更应优化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工作日内提升课堂质量,而非依赖周末补课 “抢时间”。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 “双休” 真正成为高中生成长路上的 “助力”,而非 “负担”。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