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造假高手”】
“1 + 1 = 3,这是AI给出的答案!”一张AI对话截图在社交媒体疯传,引发众人惊叹。然而,这看似惊人的“成果”,不过是用户巧妙诱导的结果。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字能误导、声音好克隆、眼见不为实,AI造假手段层出不穷,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学会辨别其中的破绽。

一、文字:AI的“谎言陷阱”
AI就像一个容易被“带偏”的学生,稍加诱导就能给出违背常识的答案。比如,让它得出“1 + 1 = 3”,只需在提示词里下达特定指令。而且,用户还能精心挑选对话中的“精彩片段”截图传播,这些看似惊人的内容,实则是个别案例,不能代表AI的真实能力,更不能当作事实依据。
更值得警惕的是AI的“幻觉”问题。它会生成看似合理、细节丰富的虚假信息,当你质疑时,它还可能“狡辩”。要避免被AI的“胡言乱语”误导,提问时可以要求它基于事实回答,列出资料出处,或者提前给它“投喂”专业文献,让它基于资料总结归纳,这样得到的结果会更可靠。
二、声音:克隆技术的“诈骗帮凶”
声音曾被认为不易造假,但如今声音克隆技术已相当成熟。开源模型只需少量语音样本,就能在短时间内生成高度相似的音色。这一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一方面,他们用知名人士的语音资料和视频,让名人成为“嘴替”,进行带货、发布谣言甚至诈骗;另一方面,还能模仿亲友的声音,通过电话实施诈骗,在通话质量的“掩护”下,克隆声音更难被察觉。
面对这种情况,涉及金钱的线上交流一定要再三确认,提前和亲友约定“暗号”,多问几个只有彼此知道的小事,让骗子无处遁形。
三、图像与视频:AI生成的“视觉骗局”
在图片编辑软件盛行的时代,图片造假已不新鲜,而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更是让人难以分辨。AI生成的图像常出现人体结构错误,如多指、多足等;透视关系也容易出错,平行线条的延长线本应相交于一点,AI却常常弄错;阴影和光源的关系也可能矛盾,比如光源在正前方,影子却在左边;生成汉字时也问题频出。
AI生成的视频加上语音克隆,迷惑性更强。比如在2025年西藏定日县地震时,网上流传的“小朋友被废墟掩埋仍然坚强”的视频,就是AI生成的,图中小朋友有6根手指的破绽最终被细心的网友发现。识别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可以观察人体结构、透视、阴影、文字是否正确,检查视频中人物的口型、动作是否连贯,还可以借助专业工具。但要记住,这些方法并非万无一失,因为AI技术在不断更新,造假者也会挑选更逼真的内容。
四、应对AI虚假信息:“信息防火墙”很重要
AI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不实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一个小团队利用AI就能在短时间内炮制海量虚假信息,并通过大量账号发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给自己建立“信息防火墙”。
首先是“信息节食”,减少社交媒体App的使用,控制信息摄入量,只关注真正有用的信息。其次是“情绪把关”,很多不实信息会利用能刺激情绪的内容来吸引流量,看到让我们愤怒、恐惧的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能轻信。最后是“信源筛选”,政府机构、传统资深媒体以及专业查证辟谣网站的信息可信度更高。
对于普通网友来说,如果觉得信息“不对劲”“有AI感”,不轻信、不转账、不转发,就能避免损失,为网络环境的清朗贡献自己的力量。在AI时代,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识别AI造假的破绽,才能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