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 “最差半年报” 背后:改革阵痛与市场寒冬的双重考验

在医美与护肤品行业,华熙生物曾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企业,凭借玻尿酸产品在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缔造了连续多年的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神话。然而,近期华熙生物交出的 2025 年半年报,却如同一记重锤,让市场为之震动。上半年营业收入 22.61 亿元,同比下降 19.57%;归母净利润 2.21 亿元,同比下降 35.38%;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降幅更是高达 45%,这份 “最差半年报”,成为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道刺眼伤疤。

回溯华熙生物的发展轨迹,自 2019 年上市以来,其营收和利润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尤其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在 2019 – 2022 年一路攀升,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46.07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72.45%,成为业绩增长的绝对主力。但好景不长,从 2023 年开始,业绩增长的步伐戛然而止,陷入下滑泥沼,曾经的增长引擎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如今已成为业绩的主要拖累。2024 年该业务同比下滑 31.62%,2025 年上半年降幅进一步扩大至 33.97%,收入仅 9.12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降至 40.36%。

这一业绩颓势背后,是华熙生物主动发起的内部改革与严峻外部市场环境的双重重压。2024 年,华熙生物将其定义为 “变革元年”,开启了全面改革进程。业务流程重塑、组织与人才变革、指标与绩效体系变革以及企业数智化转型等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试图打破企业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更是亲自下沉核心业务板块,直接接手管理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以及 BM 肌活、米蓓尔品牌,期望以管理层的深度介入加速战略落地。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调整初期,企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执行效率下降与运营 “真空期”。人员结构持续变动,2025 年半年报显示,华熙生物董监高有 11 人离任,6 月份选举产生了第三届董事会成员。同时,研发人员虽较去年同期增加 35 人,但平均薪酬同比下降 8.46%,管理费用却较去年同期增长 11.63%,公司解释称因组织架构升级带来约 2900 万元管理费用,影响了短期损益。这些内部调整在短期内冲击了企业正常运营节奏,新的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尚未完全磨合顺畅,导致业绩未能及时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外部市场环境对华熙生物也并不友好。近年来,中国护肤品和医美市场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 “内卷” 时代。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精细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新兴品牌不断涌现,老牌企业也纷纷发力抢占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华熙生物面临着传统玻尿酸市场萎缩压力,其押注的新品尚未能填补传统产品的需求缺口,也未能在新赛道形成稳固竞争壁垒。以原料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为例,2025 年上半年,原料业务实现收入 6.26 亿元,同比微降 0.58%;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 6.73 亿元,同比下降 9.44%,三大业务板块同步下滑,进一步加剧了业绩压力。

面对这份 “最差半年报”,华熙生物在半年报中坦言,总经理下沉管理后的系统性调整尚处于初期阶段。公司认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仍处于调整周期,通过主动砍掉低效营销、重构科学品牌体系、短期牺牲收入等措施,旨在换取长期健康发展。在研发层面,华熙生物也并未因业绩压力而退缩,2025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 2.31 亿元,同比增长 15.25%,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原料(高壁垒的透明质酸产品、生物活性物新产品)与医疗终端业务。公司还多次公开反对 “透明质酸过气论”,强调其在现代生命科学前沿的核心地位以及在衰老干预、减龄管理中的巨大应用前景。

华熙生物的这场 “刮骨疗毒” 式改革,虽然目前代价高昂,但对于一家希望摆脱路径依赖、重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或许是无法回避的必经之路。消费医疗行业分析师张从文认为,目前华熙生物改革措施成效尚未充分显现,皮肤科学业务的渠道与品牌调整仍需时间检验,新旧动能转换的空档期也需要谨慎应对。未来,华熙生物能否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精准的市场策略以及高效的组织管理,突破当前困境,重回增长轨道,不仅考验着企业管理层的智慧与决心,也牵动着市场各方的目光,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