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科工冲刺港交所:传统行业里的高速增长 “黑马”

在商业世界的广袤版图中,多数传统行业看似已被市场的洪流打磨得格局稳固,增长步伐趋于平缓。然而,总有一些企业能在看似饱和的赛道中异军突起,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这样一匹令人瞩目的 “黑马”。近日,大行科工作为折叠自行车赛道的 “隐形冠军”,正式披露招股章程,其在行业中跑出的 46% 增速,瞬间吸引了市场的目光,一场关于传统行业如何孕育高速增长企业的探讨也随之展开。

大行科工的增长数据堪称亮眼。招股书显示,从 2022 年到 2024 年,其自行车销量从 14.9 万辆一路飙升至 22.95 万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24.1%;收入更是从 2.54 亿元猛增至 4.51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 33.1%。而在 2025 年前四个月,其销量与收入同比增速更是双双突破 46%,远远甩开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整体自行车市场的成熟格局下,显得尤为突出。

大行科工能取得如此佳绩,核心在于其精准卡位 “折叠车” 这一细分赛道。灼识咨询数据表明,按 2024 年零售量及零售额计算,大行在中国内地折叠车市场独占鳌头,份额分别达 26.3% 和 36.5%。在传统自行车因汽车、电动车普及而逐渐被边缘化后,又因健康、环保及骑行文化复兴,折叠车凭借 “便携、易储、多场景(通勤 + 休闲 + 玩乐)” 的独特优势,完美契合现代城市生活需求,成为自行车市场中的高速增长利基市场。预计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销量在 2024—202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高达 7.3%,远超同期整体自行车市场销售复合年增长率的 2.4%。大行科工在这一赛道中凭借绝对的品类领导地位,不仅收获了市场份额,还掌握了定价权,其主力中端产品均价从 2022 年的 1991 元提升至 2025 年的 2154 元,推动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30.4% 攀升至 2025 年前四个月的 32.6%。即使在疫情期间户外活动受限的艰难背景下,大行近三年(2022 – 2024)销量与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仍分别达到 24.1% 和 33.1%,彰显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为了稳固自身在 “折叠王” 宝座上的地位,大行科工在产品、渠道、营销方面使出 “三板斧”。产品上,采用爆款突围 + 多品类布局策略。2000 年初推出的 P8 折叠车型,一经问世便成为经典,累计销量超过 15 万辆,至今在骑行圈都拥有极高的人气。以 P8 为基石,大行科工顺势拓展到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等多类型产品,报告期内推出超过 70 款自行车车型。这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技术研发,大行科工作为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拥有最多专利的品牌,在中国内地拥有 113 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拥有 22 项有效专利,未来还计划将募资的 15% 用于研发中心建设,目标 3 年内将研发支出占比提升至 5%。渠道上,线下依托 38 家经销商覆盖国内 30 个省份的 680 个零售点,国内经销商贡献收入从 2022 年的 1.55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3.07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40.4%;线上收入同期从 1410 万增长至 1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166.6%,海外市场也通过 35 个海外经销商网络将产品销往 28 个国家和地区。营销上,通过 “共享 360” 项目,将专利技术和品牌授权给同业,既获得授权收入,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不过,大行科工也面临产能紧张的问题。报告期内,公司工厂产量分别为 10.54 万辆、9.29 万辆、7.55 万辆,产能利用率基本处于满产状态。为此,大行科工计划募资设立新生产设备,初步年产能约 20 万辆,若募投顺利达产,将极大缓解产能焦虑,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助力其从 “品牌运营商” 向 “一体化制造商 + 品牌商” 蜕变。

从投资视角来看,大行科工的上市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在传统行业中捕捉结构性增长龙头的宝贵样本。其成功上市,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向市场展示了在看似饱和的行业中,通过极致聚焦细分品类、打造核心竞争力,依然能够实现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未来,大行科工能否从 “中国折叠王” 晋升为 “全球骑行巨头”,市场正拭目以待。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