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食品市场中,品牌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近日,桃李面包一则月饼广告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将本就处于业绩下滑困境中的桃李面包,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桃李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 这则为 “桃李蛋月烧” 五仁月饼投放的广告,经网友从电梯间拍下并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后,瞬间引发消费者的反感。曾经对桃李面包青睐有加的忠实消费者,纷纷表达失望与不满:“一直很喜欢桃李面包,可这广告词太让人伤心了,感觉被狠狠刺痛。” 消费者们指责广告文案高高在上、充满说教意味,质疑声在网络上迅速扩散:“买个月饼,还要被这般说教?”“凭什么因为不喜欢五仁,就要被说没经历过生活的毒打?” 甚至有网友尖锐地指出品牌的营销动机不纯,是在试图 “调教消费者”。抵制的声音不绝于耳,“再也不买桃李家的东西了”“不想被‘毒打’,月饼也不吃了,谢谢”,不少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还有人认为这则广告的文案策划严重失职,直言其让产品失去了所有潜在消费市场。
面对汹涌的舆论,桃李面包疑似迅速采取行动,最早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的相关帖子被删除。然而,这一举动并未平息消费者的怒火,大家转而涌入桃李面包此前发布的帖子下,继续表达不满。桃李面包则选择删除这些消费者评论,截至目前,其官方仍未发布正式声明。新黄河记者致电桃李投资者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对该广告并不知晓,无法判断其真伪,发送邮件后也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此次广告争议爆发的节点,对于桃李面包而言极为敏感。其 2025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 26.11 亿元,同比下降 13.55%;归母净利润 2.04 亿元,同比骤降 29.7%。这已经是桃李面包自 2020 年以来,连续第四年盈利能力下滑。核心业务面包及糕点,作为公司收入超 97% 的支柱,在 2024 年收入下降 9.58% 后,2025 年上半年再度大幅缩水。
此次引发争议的月饼业务,虽是季节性产品,但对桃李面包的产品矩阵意义重大。回顾过去,桃李面包的月饼业务在 2022 年和 2023 年曾有良好增长态势,2022 年营收 1.39 亿元,同比增长 4.23%;2023 年增至 1.49 亿元,同比增长 6.92%,公司也曾在年报中表示要 “稳步发展月饼等传统节日产品”。但在 2024 年,这一增长势头戛然而止,营业收入骤降至 1.26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14.95%,产量和销量也分别下滑 16.25% 和 14.91%。今年的 “毒打论” 广告,或许正是公司在月饼业务陷入低谷后,试图扭转颓势的一次大胆尝试,可惜事与愿违,不仅未能成功挽救业务,反而因触碰大众情绪底线,让公司本就承压的业务和品牌形象陷入更深危机。
除了业绩下滑,桃李面包还深陷食品安全与股东减持的困境。今年 7 月,其一批次醇熟切片面包菌落总数超标 17 倍,公司被迫公开致歉并召回产品。近年来,从 2020 年纯蛋糕丙二醇超标,到 2022 年产品混入飞虫被罚,再到黑猫投诉平台上超 600 条关于 “刀片”“发霉” 等投诉,桃李面包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品牌质量控制体系饱受质疑。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吴氏家族自 2020 年业绩下滑以来,累计减持套现超 20 亿元,持股质押率达 14.46%,且 2025 年半年报宣布 “不分配、不转增”,与以往高分红形成鲜明反差,让市场对其现金流和经营策略产生担忧。
为摆脱困境,桃李面包正加速推进全国化布局和数字化转型。2025 年上半年,其东北、华北营收占比仍高达 62.73%,为改变 “北强南弱” 格局,公司在上海和佛山等地推进产能建设;在渠道方面,稳固超 30 万个零售终端优势的同时,积极拥抱新零售,加强与电商和 O2O 平台合作。但在营收承压、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以及此次广告争议的多重打击下,桃李面包能否在短期内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和资本市场信心,仍是未知数。市场正密切关注着桃李面包后续的危机应对举措和战略调整方向,其未来发展之路,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