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的?” 这个关于人性本质的疑问,困扰了人们千年。如今,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温暖答案 —— 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实验证明,婴儿从出生起就可能拥有利他之心,哪怕饿着肚子,也会主动帮助陌生的成年人,用最纯粹的行动诠释 “人之初,性本善”。

为了探究婴儿的利他本能,研究团队召集了近百名 19 个月大的婴儿,设计了两项针对性实验,用水果作为 “桥梁”,观察这些还不会完整表达的小家伙们,是否会对他人的需求做出善意回应。
第一项实验聚焦 “婴儿是否会主动帮忙”。实验中,婴儿独自待在房间里,对面坐着陌生的成年研究员,桌上摆放着香蕉、蓝莓等婴儿喜爱的水果。关键环节分为两组:实验组的研究员会 “不小心” 把水果掉到地上,然后努力够取却被桌子阻挡,表现出明显的 “渴望与无奈”;对照组的研究员则 “故意” 把水果扔到地上,之后毫无反应,既不尝试捡起也没有任何需求信号。
结果令人惊喜:实验组中,超过一半(58.33%)的婴儿主动弯腰捡起水果,递到研究员手中;而对照组里,仅有 4% 的婴儿做出同样动作。这说明,婴儿的行为并非单纯 “捡东西”,而是能感知到他人的需求,并用行动提供帮助 —— 他们能区分 “意外掉落” 和 “故意丢弃”,只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为了进一步验证利他行为的真实性,研究团队又设计了第二项实验,这次还增加了 “饥饿” 的考验。研究人员请家长在婴儿平时用餐或吃零食前带孩子来实验室,确保宝宝处于饥饿状态。实验过程中,婴儿们表现出更多进食欲望,比如盯着水果看、伸手去够,证明他们确实感到饥饿。
即便如此,实验组中仍有 37% 的婴儿,在眼巴巴看着心仪水果的情况下,把它递给了需要帮助的研究员;而对照组中,没有一个婴儿主动分享。更让人动容的是,有些婴儿在实验中甚至把所有水果都给了研究员,自己一口没留,完全克服了对食物的本能渴望,用最纯粹的善意回应他人的需求。
综合两项实验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在需要帮助的实验组中,近一半(47.92%)的婴儿主动分享水果;而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仅为 2.08%。更关键的是,婴儿的分享行为都是 “一次性成功”,不需要成人引导或奖励,仿佛这种善良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 “婴儿是否善良” 本身 —— 它揭示了人类利他行为的独特性。要知道,我们的近亲灵长类动物,比如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即便会偶尔帮助同类,也极少会为了他人需求放弃自己需要的食物,尤其是面对高价值的自然食物时,通常会优先满足自己。但人类婴儿却能做到 “饿着肚子也要帮别人”,这种 “代价高昂” 的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基石。
研究人员表示,19 个月大的婴儿还未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也不理解 “分享” 的抽象意义,他们的行为完全出于本能。这说明,利他之心并非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被强化或弱化。
这个实验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性最本真的美好。那些牙牙学语的小家伙,用递出水果的小小动作告诉我们:善良不是刻意培养的技能,而是生命最初就拥有的礼物。或许,守护这份天生的善意,让它在成长中不被磨灭,才是对 “人性本善” 最好的传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