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回应 AI 芯片传闻:支持国产不假,大规模采购寒武纪为虚

在 AI 芯片市场风云变幻之际,一则关于阿里巴巴的消息如平地惊雷,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有消息称,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面临算力缺口,阿里紧急追加寒武纪思元 370 芯片订单至 15 万片。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猜测。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阿里云人士迅速回应《科创板日报》,明确表示:“阿里云确实一云多芯支持国产供应链,但传言阿里采购寒武纪 15 万片 GPU 的消息不实。” 这一回应,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市场上空的部分迷雾。但同时,也让人们对阿里在 AI 芯片领域的布局产生了更多好奇。

回顾 8 月底的财报业绩会,阿里 CEO 吴泳铭谈及 AI 芯片状况时透露,阿里每个季度的 AI 开发支出会随供应链变化而波动。面对全球 AI 芯片供应及政策的复杂局面,阿里已精心制定 “后备方案”,积极与不同合作伙伴携手,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储备。这一举措,无疑展现了阿里在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时的战略眼光与前瞻性布局。

在国产 AI 芯片的赛道上,众多厂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寒武纪、华为、海光信息、壁仞、沐曦、燧原股份、摩尔线程等厂商,均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IDC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加速芯片市场规模增长迅猛,突破 270 万张。从技术层面看,GPU 卡占据 70% 的市场份额;从品牌维度而言,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出货量超 82 万张,其中华为昇腾占据大部分份额,百度旗下昆仑芯、天数、寒武纪、沐曦、燧原等也各有数万张的出货量。这一数据,既展现了国产 AI 芯片的蓬勃发展态势,也凸显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积极寻求外部合作,阿里自身在自研芯片方面也早已迈出坚定步伐。2018 年云栖大会期间,阿里宣布成立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 ——“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自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自研芯片征程。多年来,平头哥成果斐然,陆续推出 “玄铁” 系列 RISC – V 处理器、“含光” 系列 AI 芯片、“倚天” 系列通用服务器 CPU 以及企业级 SSD 主控芯片镇岳 510 等。其中,自研 CPU 芯片倚天 710、AI 推理芯片含光 800 等已在阿里云上实现规模化部署,为阿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阿里的新款 AI 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该芯片旨在服务于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务,且与英伟达兼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芯片不再由台积电代工,而是转由国内一家企业代工。对于此事,阿里官方暂未给出回应。但有知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透露,网上所传信息并不准确,由于相关芯片仍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目前无法对外透露更多详情。这一神秘的新款 AI 芯片,无疑为阿里的芯片战略增添了更多悬念与想象空间。

在 AI 芯片领域,并非只有阿里一家在积极探索。百度、字节、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同样纷纷投身于芯片的研发浪潮之中。百度昆仑芯超节点于 8 月宣布全面启用,并成功接入百度公有云服务。其昆仑芯 3 万卡集群今年也正式点亮,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全量训练,还能支持 1000 个客户同时进行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展现出强大的算力支撑能力。腾讯此前推出了 AI 推理芯片 “紫霄”、视频转码芯片 “沧海” 以及智能网卡芯片 “玄灵” 三款自研芯片,还与 AMD 合作推出星星海智慧木系 GA01 GPU 卡,不断拓展在芯片领域的版图。字节的自研芯片则涉足视频编解码、云端推理加速等应用场景,为自身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支持包括国产芯片在内的各类芯片,并构建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对未来 AI 生态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阿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了 “一云多芯” 战略,其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已全面兼容 X86、ARM、RISC – V 等多种芯片架构,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AI 大模型正从单模态向多模态加速发展,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这使得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算力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峻。同时,相比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国产 AI 芯片的系统生态仍不够完善,面临着诸多挑战。业内专家也表示,国产芯片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全力提升性能,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生态,以此应对全球算力产业链的严峻挑战。

阿里在 AI 芯片领域的布局与行动,既彰显了其对国产芯片的坚定支持,也反映出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与技术竞争中,企业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决心。未来,随着阿里及其他企业在芯片领域的持续发力,国产 AI 芯片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破现有格局,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