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估值崩塌!Builder.ai 雇印度码农冒充 AI,创始人远遁迪拜

在科技行业的璀璨星空中,那些闪耀着 “人工智能” 光芒的初创公司,曾被资本和市场寄予厚望,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先锋。然而,近期一家名为 Builder.ai 的公司,却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从云端坠落至谷底,其背后的欺诈行径,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整个行业对 AI 概念炒作的深刻反思。

Builder.ai,这个曾经的明星企业,在短短数月间,经历了从估值 15 亿美元的 “独角兽” 到一文不值、走向破产清算的巨大落差。它的崩塌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也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回溯其发展历程,Builder.ai 最初以 Engineer.ai 之名创立于 2016 年,主要为企业定制应用程序和软件工具,在创立初期,AI 概念在其业务中几乎难觅踪迹。但随着 AI 热潮席卷全球,2023 年,在其最后一轮融资中,“人工智能” 一词迅速成为公司宣传的核心。凭借着极具吸引力的商业故事,它成功吸引了来自三大洲的知名投资者,甚至与科技巨头微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一时间风光无限。《Fast Company》杂志更是将其评为全球 AI 领域最具创新力公司第三名,仅次于 OpenAI 和谷歌 DeepMind。

然而,繁华背后,危机早已悄然潜伏。从 2024 年冬天开始,Builder.ai 的虚假繁荣开始出现裂痕。公司董事会在调查中惊觉,其收入被严重夸大。2024 财年报告收入高达 2.17 亿美元,而实际数字仅为 5100 万美元,这一巨大差距,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投资者的信心。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发现公司拖欠亚马逊云服务(AWS)高达 7500 万美元费用,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愈发严重。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惊人内幕浮出水面。Builder.ai 被指控存在 “两套账本”,一套虚假数据用于吸引投资,描绘公司的美好前景,另一套则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却尽显公司的窘迫与困境。而其所谓的 AI 产品 “娜塔莎”,更是被爆料并非基于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而是依靠 700 名印度程序员手动完成工作,这一消息曝光后,在科技圈引发了轩然大波,成为众人的笑柄,有人戏称在 Builder,“A.I.” 其实是 “Actually, Indians”(其实都是印度人)的缩写。

面对诸多质疑,Builder.ai 现任首席执行官曼普雷特・拉蒂亚虽坚称 “AI 是真实存在的、是生产级系统,绝非幌子”,但也不得不承认公司在 AI 定义和市场宣传上 “做得不够好”。实际上,自 OpenAI 推出 ChatGPT 引发 AI 热潮以来,众多初创公司为了吸引投资,纷纷将产品包装为 “人工智能”,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现象屡见不鲜。在这股热潮中,投资者往往被 AI 的美好愿景冲昏头脑,缺乏对企业实际运营和技术实力的深入调研。正如拉蒂亚所说:“正常情况下,投资方会深入调研企业实际运营,但疫情改变了这一切。” 远程尽调的限制,让 Builder.ai 这样的公司有了可乘之机,得以用虚假故事和数据编织出看似美好的商业泡沫。

如今,Builder.ai 已在特拉华州法院进行清算,其创始人萨钦・德夫・杜加尔及其家人早在 2024 年夏季便搬往迪拜。今年 5 月,杜加尔在 Instagram 上宣布转型为技术顾问,试图重塑形象,但其咨询主页却空空如也,这一行为更让人对其动机产生怀疑。与此同时,Builder.ai 也正在接受纽约南区检察官办公室的调查,等待它的将是法律的审判。

Builder.ai 的崩塌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当下 AI 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在 AI 概念的光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逐资本、获取利益,不惜夸大技术实力、虚构业绩,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对于投资者而言,这起事件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提醒他们在投资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产品和运营情况,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对于整个 AI 行业来说,也需要加强自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让真正有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让虚假欺诈行为破坏行业的生态环境,阻碍技术进步的步伐。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