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时代,4G 手机为何 “逆袭” 上扬?

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5G 技术已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其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为万物互联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自 2019 年 6 月工信部发放 5G 牌照,至今已历经六个春秋,本应是 5G 手机全面 “称霸” 市场的局面,可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 5G 的未来时,4G 手机却悄然上演了一场 “逆袭” 大戏,出货量逆势上扬,成为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洞察市场的大门。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1.41 亿部,同比下降 3.9%,市场陷入下行通道。回溯至十年前的 2016 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高达 2.54 亿部,近乎如今的两倍之多。十年间,市场的巨大变迁令人唏嘘,也促使我们探寻背后的深层原因。

曾几何时,4G 技术的出现,如同一场风暴,席卷全国。自 2014 年全面规模商用起,4G 凭借远超 3G 的网速,让在线视频流畅播放、大型游戏快速下载成为现实,丰富的移动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彼时,“全网通” 手机的普及,打破了不同网络制式间的终端壁垒,用户得以自由选择心仪的手机,无需再受网络和手机制式的束缚。这一系列因素叠加,引发了用户从 3G 到 4G 的换机热潮。到 2016 年 12 月,4G 手机出货量占比飙升至 95.6%,2G/3G 手机几乎被彻底挤出市场。

5G 商用初期,业界满怀期待,憧憬着它能复刻 4G 的辉煌,再度掀起换机狂潮。但事与愿违,5G 手机的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今年 6 月,国内 5G 手机出货量占比仅为 81.6%,与当年 4G 手机的 “统治力” 相比,相去甚远。而 4G 手机却呈现出别样的生机,今年上半年,国内 4G 手机出货量达 2043 万台,不仅较去年下半年增加 50 万台,市场份额也从 11.9% 提升至 14.5%,增长了 2.6 个百分点。新机发布方面,5G 同样表现 “疲软”,今年上半年,国内上市新机型 238 款,其中 5G 手机占比不足半数,仅为 43%;6 月当月,上市新机型 36 款,同比增长近三成,5G 手机却仅有 8 款,占比低至 22%。在 5G 商用的大背景下,4G 机型数量反超 5G,让人不禁疑惑,谁才是当下手机市场的真正 “主角”?

5G 未能像 4G 那样激发用户换机热情,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缺乏真正的 “杀手级应用” 是关键因素。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5G 虽网速更快,但在日常使用中,4G 网络已能满足大多数需求,如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社交聊天等,5G 带来的体验升级感知并不强烈。正如邬贺铨院士所言:“一秒钟下载还是十秒钟下载一个大文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感知差异并不大。” 其次,手机终端创新乏力,难以点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折叠屏虽为行业亮点,但目前仍属小众市场,对整体出货量提升作用有限。当下,AI 与手机加速融合,虽被寄予厚望,有望引发新一波换机潮,但其实际效果仍有待时间检验。再者,手机价格持续攀升,让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国内主流厂商推出的旗舰新品,基础款价格已突破 4000 元大关,高配版本甚至逼近万元。以小米 15 为例,起售价 4499 元,较小米 14 上涨 500 元;iQOO 13(16 + 512GB)售价 4699 元,比同配置 iQOO 12 贵 400 元;OPPO Find X8 系列起售价 4199 元,较上一代涨了 200 元。面对手机涨价,消费者用 “脚” 投票,转而选择中低端机型甚至 4G 手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4G 手机出货量的逆势上扬。

4G 手机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市场与用户共同选择的结果。它反映出在技术演进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网络,更需要与之匹配的应用生态和打动人心的用户体验。对于当下正蓬勃发展的 5G – A 和未来的 6G 而言,这无疑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唯有全方位考量用户需求,打造完善的生态体系,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引领科技变革的浪潮。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