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藏着幽门螺杆菌,70% 的胃癌都和它有关”—— 这并非危言耸听。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 50%,意味着约 7 亿人正受其威胁。作为唯一能在胃内生存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诱发胃癌,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治疗方案因耐药性问题,根治率持续走低,不少患者花费上万元仍无法摆脱困扰。如今,这一困境迎来转机:国产首创新药利福特尼唑(TNP-2198)胶囊已提交上市申请,对耐药患者的根治率超 90%,为 7 亿感染者带来新希望。

感染率近 50%,幽门螺杆菌成 “胃部健康杀手”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 – 口、粪 – 口途径传播,一旦入侵胃部,便会长期 “定居”。我国疾控中心 2023 年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近一半国人感染该细菌,其中 70% 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仅部分人会出现上腹部隐痛、饭后腹胀、顽固性口臭、食欲下降等表现。由于无法精准预测哪些感染者会发展为胃癌,医生建议所有阳性患者均需接受治疗,以规避潜在风险。
过去,“含铋剂四联疗法” 是全球主流治疗方案,需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疗程 10-14 天。但随着抗生素滥用,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 —— 甲硝唑、克拉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已超 60%,导致传统方案首次根治率大幅下降。有患者坦言,累计服药花费超万元,仍未能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反复治疗不仅加重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药物副作用。
传统治疗陷困境,耐药性成 “最大拦路虎”
在传统四联疗法中,抗生素是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核心,但耐药性让这一 “武器” 逐渐失效。例如,曾作为经典组合的 “阿莫西林 + 克拉霉素”,因克拉霉素耐药率飙升,现已极少作为首选;“阿莫西林 + 左氧氟沙星” 方案,也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上升,疗效打折扣。耐药不仅导致治疗失败,还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让患者陷入 “治疗 – 耐药 – 再治疗” 的恶性循环。
“很多患者反复用药后,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后续治疗难度极大。” 临床医生表示,传统方案的局限性,使得研发新型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而此次丹诺医药研发的利福特尼唑,正是针对耐药难题的 “破局之作”。
国产首创新药登场,根治耐药患者超 90%
近日,丹诺医药宣布,其治疗幽门螺杆菌的首创新药利福特尼唑胶囊,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上市申请。该药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幽门螺杆菌开发的新分子实体,采用革命性的多靶点协同机制 —— 并非简单组合两种抗生素,而是通过稳定化学键,将硝基咪唑片段与喹诺酮片段偶联成全新分子,可同时抑制细菌 RNA 聚合酶、激活硝基还原酶产生高活性杀菌物质,对微需氧菌和厌氧菌形成 “双重打击”,从根源上克服耐药性。
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该药的表现更令人振奋:在中国 40 家中心纳入的 700 名患者中,利福特尼唑三联方案(RTT,含利福特尼唑、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与传统含铋剂四联方案(BQT)对比,前者对 Hp 的根除率超 90%,在耐药菌株感染患者中,根除率达 90.9%,显著高于 BQT 组的 87.2%(P<0.0001)。
安全性方面,RTT 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 BQT 组相当(70.1% vs. 72.3%),但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37.3% vs. 53.2%),且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患者耐受性良好。这意味着,该药不仅疗效出众,还能减少副作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医学突破意义重大,未来有望成一线方案
利福特尼唑的研发成功,不仅填补了抗幽门螺杆菌耐药药物的空白,还打破了国外药企在该领域的垄断,彰显了我国医药研发的创新实力。若明年顺利获批,该药有望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尤其为耐药患者提供全新选择,帮助 7 亿感染者摆脱 “反复治疗无效” 的困境。
专家提醒,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重要,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口对口喂食;感染后应及时就医,遵医嘱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用药导致耐药。随着国产新药的问世,相信未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与治疗,将进入更高效、更安全的新阶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