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济药业再闯港交所:亏损、高薪与“退货”下的IPO挑战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宝济药业再次成为焦点。这家成立仅六年的年轻公司,8月更新招股书,再度向港交所发起冲刺。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业绩亏损、高管大涨薪以及关键产品遭合作方“退货”等诸多问题,让它的IPO之路充满挑战。

宝济药业总部位于上海宝山区,2019年成立,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及提供重组生物药物。创始人刘彦君博士有着“医生 + 产业”的独特背景,使得宝济药业更强调工程化改良。公司管线覆盖大容量皮下给药、辅助生殖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但产品多为“差异化改良”,并非“首创靶点”的突破性创新。像KJ017是改善给药方式,KJ103解决移植前准备难题,SJ02减少患者注射频次,这些产品市场容量上限有限,让宝济药业的“身份”模糊,难以明确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药企业,还是合成生物学设计与工程化平台。

尽管身份模糊,宝济药业在资本市场上却颇受欢迎。在“合成生物 + 创新药”的双重叙事下,获得知名机构多轮融资,2024年7月和12月完成C轮和C + 轮融资,投后估值约48.7亿元人民币。但更新的招股书揭示了其财务状况的严峻变化。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693万元、616万元,净亏损却高达1.6亿元、3.64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虽暴增2716.23%至4199万元,但仍亏损1.83亿元。公司尚无商业化阶段的药品,收入主要源于一次性交易,2025年欧加隆支付的首付款4000万元占总营收的95.3%。而且公司收入以技术服务或材料供应为主,客户多为其他药企甚至CRO公司,更像研发服务环节的平台公司。

开支方面,2024年研发开支大幅增长89%至2.51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1.11亿元,预计全年超2亿元。行政开支也从2023年的4635万元猛增至2024年的1.08亿元,增幅超130%。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公司持续亏损的背景下,高管薪酬大幅提升。2023年五名最高薪酬人士(不包括董事)酬金总额为290万元,2024年飙升至1690万元,翻了4.8倍;三位执行董事合计酬金从2023年的约397万元暴涨至2024年的逾1.01亿元,增幅高达25倍,主要源自股权激励。

此外,宝济药业最具潜力的管线也遭遇挫折。2024年9月与欧加隆中国就SJ02产品签署独家商业化协议,但2025年7月28日协议终止,后续里程碑付款化为泡影。不过,宝济药业迅速调整,2025年7月与安科生物签署SJ02在大中华区的独家销售代理协议。

从市场空间来看,宝济药业选择的三个细分领域虽有增长前景,但天花板相对有限。其近50亿元估值显得昂贵,不仅因持续亏损、未进入商业化阶段,更因管线覆盖的潜在市场规模不大。当前公司缺乏平台化的收入模式,更多依赖项目制技术转让,欧加隆合作终止暴露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三款核心产品商业化前景不明朗。

在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热度持续的当下,宝济药业的IPO之路充满未知,其能否成功闯关港交所,值得持续关注。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