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氏控股冲刺“婴儿辅食第一股”:北交所13问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在A股大盘持续上扬、IPO市场热度攀升的背景下,北交所成为众多企业冲刺资本市场的热门选择。6月,英氏控股向北交所递交IPO申请并获受理,剑指“婴儿辅食第一股”。然而,7月收到的北交所问询函,犹如一道严峻的关卡,涉及股权、商标、经销模式、推广费用、代工模式、食品安全等13个关键问题,英氏控股能否顺利通关,备受市场瞩目。


一、基本面考验:募资与对赌协议引关注

英氏控股成立于2014年,专注婴童产品研发与销售,旗下有“英氏”“舒比奇”“伟灵格”三大品牌。2022 – 2024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虽整体呈增长态势,但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净利下行,成长稳健度待提升。本次IPO拟募3.34亿元用于多个项目,旨在加强主业竞争力。但北交所对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募资规模合理性等提出一连串发问,反映出监管层对上市前景的审慎态度。此外,英氏控股与投资人签署的对赌协议也曾引发关注,虽公司称不存在对赌协议或类似安排,但重要股东南京星纳亦在IPO前夕退股,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也值得深思。


二、品控隐忧:代工模式与食品安全问题

2025上半年,英氏控股营利双位数增长,婴幼儿辅食业务贡献约76%总营收,稳居国内市场份额首位。然而,其生产模式依赖代工,除部分产品自主生产外,多数采用委托加工模式。委托生产收入占比曾超50%,且报告期内委托生产商存在因生产安全等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情形。北交所两次问询代工模式及食品安全问题,英氏控股也承认代工模式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此外,近期英氏婴儿米粉异物事件引发关注,虽公司解释称未开封产品无异物,但过去一年仍收到22起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投诉。代工模式虽能缓解产能瓶颈,但过度依赖带来的品控风险,可能影响公司生产经营和品牌声誉。


三、研发短板:销售投入高与研发费率低

英氏控股在婴幼儿辅食市场占据一定地位,但销售投入占比较高、研发较低,引发头部地位可持续性的质疑。2022 – 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34.26%和36.53%,线上销售占比达69.7%。相比之下,研发投入显得薄弱,2022 – 2024年研发费用率不足1%,与亨氏、嘉宝等国际品牌差距明显,且截至2024年底仅有6项发明专利。北交所要求英氏控股说明研发项目成果转化情况等,行业分析师也指出,企业需从“营销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扎实的产研基本功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要素。


四、核心实力:标准化与数字化驱动

尽管面临诸多问询,英氏控股也有一些核心实力不容忽视。公司以“健康中国”为理念,独创“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主导或参与制定13项团体标准及多项企业标准。运营模式上,创新推出“IPMS + 品类带头人负责制”,构建“敏捷型供应链”,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高效协同。此外,公司积极参与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应用,为数字化进程注入新动力。这些举措体现了英氏控股在协同化、标准化、数字化方面的努力,为其IPO增添了底气。


总结:​

英氏控股冲刺“婴儿辅食第一股”之路充满挑战。北交所的13问涉及公司基本面、品控、研发等多个关键领域,反映出监管层对公司上市资格的严格把关。英氏控股在募资、对赌协议、代工模式、食品安全、研发短板等方面存在诸多待解问题,但也有其核心实力和竞争优势。能否顺利通过北交所的问询,消除市场疑虑,英氏控股需在回复中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上市是一场价值马拉松,英氏控股能否在聚光灯下展现真正的价值,抓住上市窗口期,值得持续关注。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