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关系能不能给我情绪价值?” 如今,这句话成了很多人衡量人际关系、选择生活方式的核心标准。泛心理学的流行让 “向内探索” 成为时代热潮,却也让 “情绪价值” 逐渐异化为一把 “双刃剑”—— 它既让我们更关注内心感受,也催生了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脆弱易碎。而作家蒋方舟从 “社交恐惧” 到 “社交悍匪” 的转变,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跳出对情绪价值的过度执着,才能建立更稳固、更真实的关系。

蒋方舟曾深陷社交困境。学生时代,她因 “少年作家” 的身份被孤立,高三时独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连续几天不与人说话;大学期间,甚至遭遇同学制作动画嘲讽、曝光隐私的恶意攻击,连仅有的朋友都怕被牵连而刻意疏远。那段时间,她像很多人一样,渴望从友谊中获得情绪价值,却因过度在意他人眼光、放大自我感受,陷入 “自我意识过剩” 的怪圈 —— 总担心自己不够好,害怕言行不当引发负面评价,最终选择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
这种困境的转折点,始于她对 “情绪价值” 的重新认知。近年来,蒋方舟逐渐退出虚拟社交,转而投入高频率、高质量的线下真实互动。她与陈丹青、阎连科等忘年交定期深谈,从下午聊到深夜;主动向欣赏的作家表达喜爱,哪怕曾被拒绝也不气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司机、调酒师、书店摊主聊天。她发现,当不再把 “是否让自己开心”“是否获得正面反馈” 作为社交的唯一标准,反而能收获更深刻的联结。
过度强调情绪价值,往往会让我们陷入 “自我中心” 的陷阱。就像蒋方舟曾经那样,在社交中时刻关注 “我是否被认可”“我是否感到舒服”,一旦遇到挫折 —— 比如被忽视、被批评,就会立刻退缩,甚至否定这段关系的意义。而虚拟社交的盛行,更放大了这种困境:线上交流缺乏身体语言、实时反馈,一对多的互动模式让关系变得不对等,再加上拉黑、退群的低门槛,让人们习惯了 “不合心意就逃离”,失去了修复关系、包容差异的耐心。蒋方舟引用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研究指出,虚拟社交中,女孩们面临的社会比较是人类进化中的数百倍,霸凌行为被无限放大,而这正是过度追求 “情绪价值” 却得不到满足的典型后果。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像蒋方舟那样,成为 “自我意识弱但主体性强” 的人。“自我意识弱”,是不再无休止地自我观察、猜测他人眼光,接受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人的拒绝或批评未必与自己有关;“主体性强”,则是明确自己的目标 —— 比如想认识某个人、想深入讨论某个话题,然后主动行动,不被情绪内耗拖累。蒋方舟主动给批评自己的博主发私信请教,即便被拒绝也不否定自我;她向喜欢的作家平野启一郎、金爱烂表达欣赏,最终促成对谈并成为朋友。这些经历证明,当我们把注意力从 “获取情绪价值” 转向 “实现具体目标”,社交反而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在真实关系中,“情绪价值” 从来都不是单向索取,而是双向流动。蒋方舟从陈丹青身上学到 “丧心病狂地赞美他人”,她发现,赞美不是刻意讨好,而是向他人传递 “你被看见” 的善意;她向亲密朋友袒露所有秘密,在相互信任中克服耻感,也让关系更加牢固。这些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健康的关系,不是永远让人感到愉悦的 “情绪避风港”,而是在磕磕绊绊中学会理解、包容,在双向付出中获得成长。
如今,很多人习惯向 AI 寻求情感安慰,因为 AI 永远迎合、从不反驳,能提供 “完美的情绪价值”。但蒋方舟的经历提醒我们,真实的关系或许有挫折、有痛苦,却能让我们学会反思、变得更强大。当我们不再凡事都要 “情绪价值”,不再把自我感受凌驾于一切之上,才能跳出关系的困境,在真实的互动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 毕竟,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结,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情绪满足,而是跨越差异、彼此照亮的勇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