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后立即漱口 = 白刷?研究:这样做才能让氟化物防龋效果最大化

“刷完牙赶紧用清水漱漱口,把牙膏沫冲干净”—— 这是大多数人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甚至不少家长还会这样教导孩子。但《新药说》官方账号最新援引的牙科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刷牙后立即漱口,反而会让含氟牙膏的防龋效果大打折扣,相当于 “白刷一半”。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刷完牙后只需吐掉多余牙膏沫,让氟化物在牙齿表面多停留一会儿,才能更好地发挥保护作用。

含氟牙膏之所以能预防龋齿,核心在于氟化物的 “双重防护” 作用。一方面,氟化物能渗入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促进牙齿再矿化,将脆弱的羟基磷灰石转化为更耐酸的氟磷灰石,就像给牙齿穿上一层 “防护甲”;另一方面,氟化物还能抑制口腔内致龋菌的代谢,减少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从源头降低牙釉质被腐蚀的风险。但这一切效果的发挥,都依赖于氟化物与牙齿的 “充分接触”—— 接触时间越长、浓度越高,防龋效果越持久。

而刷牙后立即漱口,恰恰破坏了这一关键过程。研究显示,刷牙后用清水漱口,会让口腔内的氟化物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原本能停留 1-2 小时的氟化物,可能几分钟内就被冲掉,导致牙齿再矿化的过程 “半途而废”。欧洲儿科牙科学会、美国儿科牙科学会等权威机构也明确建议,应尽量减少刷牙后冲洗的次数,以最大化氟化物的作用。更有数据佐证:刷牙后立即进食或饮水,会使唾液中的氟化物水平降低 12-15 倍;而习惯刷牙后漱口的儿童,三年内龋齿发生率比不漱口的儿童更高。

不少人担心 “不漱口会有安全隐患”,比如会不会导致氟斑牙、氟中毒?其实这些担忧大多是多余的。氟斑牙的形成主要与饮用水含氟量过高有关,且多发生在牙齿发育阶段(儿童期),成年人牙齿发育已成熟,无需担心此问题;对于儿童,只要家长引导孩子吐掉多余牙膏沫,避免吞咽,就能有效规避风险 —— 建议 12-14 个月龄后再给孩子使用含氟牙膏,3 岁以下儿童用米粒大小牙膏,3-6 岁用豌豆粒大小,既能防龋又能减少吞咽量。至于氟中毒,成年人通过牙膏摄入的氟化物剂量极低,2024 年的一项研究也证实,刷牙后漱口与不漱口,血液中氟化物含量几乎无差别,完全在安全范围内。

想要让含氟牙膏发挥最佳效果,只需调整刷牙流程,关键在于 “延长氟化物停留时间”。具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正确刷牙。将 1 厘米长(成年人)的含氟牙膏(氟含量≥1350ppm)挤在湿牙刷上,采用 “巴氏刷牙法”(画圆圈轻柔刷洗),确保清洁牙齿内外表面、咀嚼面,每次刷够 2 分钟,每天至少 2 次。第二步,科学处理牙膏沫。刷完后不要急着漱口,先轻轻吐掉口腔内多余的牙膏泡沫,避免用力吐导致氟化物流失。第三步,强化氟化物附着。可喝 10 毫升左右温水,将剩余牙膏沫与水混合,用脸颊肌肉带动混合液在牙齿间 “漱口” 1 分钟,再吐出,之后 2 小时内尽量不进食、不饮水,让氟化物充分渗透牙釉质。

还需注意两个常见误区:一是认为 “漱口水能替代刷牙”,实际上漱口水无法去除牙菌斑,只能辅助清新口气,不能替代刷牙的物理清洁作用;二是盲目叠加 “含氟漱口水”,目前临床证据显示,刷牙后再用含氟漱口水,对防龋效果的提升有限,不如把重点放在 “正确使用含氟牙膏 + 不立即漱口” 上。

小小的 “不漱口” 习惯,背后藏着大大的护牙学问。与其每天认真刷牙却因 “最后一步错了” 白费功夫,不如从现在开始调整流程,让氟化物真正 “驻留” 在牙齿表面,为口腔健康筑起更坚固的防线。毕竟,预防龋齿的关键,不仅在于 “刷了牙”,更在于 “刷对牙”。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