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奢侈品”到“公共产品”:一个时代的健康等待画上句号】
2025年9月11日,中国国家卫健委正式宣布: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所有适龄女生(9-14岁)将迎来免费接种。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交媒体、家长群和医学圈迅速炸开——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翻出手机里孩子小时候的照片感慨“终于等到了”,还有人想起那些年辗转求购、排队等待的日子,直言“这19年的等待,值了”。

HPV疫苗,这个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直接预防癌症的疫苗”,自2006年在美国获批以来,已在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成为公共健康的“标配”。但在中国,它的故事却格外曲折:从临床试验的漫长等待,到上市后的“一苗难求”,再到价格高企的“奢侈品化”,这支疫苗承载了太多女性的期待与焦虑。如今,它终于从“商业产品”转变为“公共产品”,走进国家免疫规划的序列,成为中国女性健康的“守护神”。
19年等待:从“科学突破”到“公共政策的迟缓”
HPV疫苗的故事,始于2006年。这一年,美国默沙东公司的四价HPV疫苗“佳达修”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能预防宫颈癌的疫苗。此后,葛兰素史克的二价疫苗、默沙东的九价疫苗相继问世,覆盖了更多高危型HPV病毒。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110个国家和地区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数千万青少年因此受益。
但在中国,HPV疫苗的“旅程”却异常艰难。2006年疫苗在美国获批后,中国药监部门要求必须提交本土临床试验数据,跨国药企不得不从头开始做八年注册试验,直到2016年、2017年才相继获批。这期间,中国宫颈癌的负担并未减轻——根据GLOBOCAN 2020数据,中国每年约有11万新发宫颈癌病例,6万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的18%和17%,且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东部城市。
更让人揪心的是,适龄女性的接种率极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9-14岁女孩是HPV疫苗接种的“黄金窗口”,因为此时未发生性行为,接种效果最好。但2022年中国9-14岁女孩的首针覆盖率仅为4%,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61.6%;而成年女性(20-24岁)的接种率反而高达14%,形成了“成年后抢着打,小年纪没人打”的畸形局面。
“迟到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乔友林曾多次感叹。他记得,2009年国庆节,他在电视上看到白岩松采访当时的卫生部长陈竺,提到前卫生部长陈敏章生前最大的遗憾是没让乙肝疫苗在自己任内进入国家免疫规划。乔友林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们要为乙肝疫苗的‘迟到’付出二十年的代价?”如今,HPV疫苗的延迟,会不会重蹈覆辙?
从“商业狂热”到“公共困境”:HPV疫苗的中国式曲折
HPV疫苗获批后,并未立即成为中国女性的“保护伞”。相反,它陷入了“商业狂热”与“公共困境”的矛盾中。
价格高企,成为“奢侈品”。进口二价疫苗每针约600元,四价约1000元,九价约1500元,全程接种费用高达2000-4500元。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宁愿把钱花在孩子的吃穿上,也不愿意为“预防”买单。
供应短缺,“一苗难求”。全球HPV疫苗产能有限,加上中国市场的需求井喷,导致疫苗长期供不应求。2017年九价疫苗在中国上市时,甚至出现了“黄牛炒号”“跨境接种”等现象——香港诊所的九价疫苗预约排到半年后,旅行社推出“打疫苗一日游”,一些中产家庭把赴港接种视为“投资”。
认知误区,“价高才是好”。很多家长认为“九价疫苗覆盖的病毒型别多,效果更好”,宁愿等待九价,也不愿意接种二价或四价。殊不知,二价疫苗已经能预防70%以上的宫颈癌(HPV16、18型),而九价疫苗只是增加了对其他几种高危型病毒的预防(覆盖率达90%)。这种“价高才是好”的误区,导致最需要接种的9-14岁女孩错过了最佳窗口。
地方试点的启示:从“星星之火”到“全国燎原”
转机出现在2020年。这一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启动了全国首个地方政府主导的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为13-18岁在校女生提供免费二价疫苗。这一举措,源于当地沉重的宫颈癌负担——准格尔旗是全国宫颈癌高发地区之一,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主管卫生工作十多年,没能给孩子们提供这项服务,我觉得欠他们的。”时任准格尔旗副旗长的张银银说。她力排众议,推动了这一项目。项目启动后,目标群体的首针接种率迅速从零上升到八成以上,2023年底更是达到九成以上。此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试点行列:厦门为初一女生提供免费国产二价疫苗,济南对七年级女生给予全额补贴,成都对接种者给予600元定额补助,西藏自治区更是将13-14岁女生纳入全区财政预算,首针覆盖率一年内突破八成。
这些地方试点,不仅让当地女孩受益,也为国家层面的决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HPV疫苗接种试点”;2025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实现了从“地方试点”到“全国覆盖”的跨越。
免费接种背后的“健康逻辑”:不仅是疫苗,更是公平
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意义远不止于“免费”二字。它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对“公平”的践行——让每一个适龄女孩,无论出身、地域、家庭经济状况,都能平等地获得这份“健康礼物”。
对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女孩来说,免费接种意味着“不再因为钱而放弃保护”。鄂尔多斯市的数据显示,免费接种项目实施后,农村地区的女孩接种率从之前的20%上升到80%以上,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免费接种是“消除宫颈癌”的关键一步。WHO提出的“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要求,到2030年,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HPV疫苗接种。而中国此次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正是朝着这一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专家预测,如果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未来几十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可下降60%-90%。
未来:从“免费接种”到“消除宫颈癌”,还有多远?
免费接种只是第一步。要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接种率。尽管免费接种政策已经出台,但要让更多女孩真正接种,还需要加强宣传。很多家长对HPV疫苗的认识还停留在“预防宫颈癌”的层面,不知道它还能预防生殖器疣等疾病,也不知道“越早接种效果越好”。因此,需要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免费接种需要完善的接种网络。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接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接种点较少,不方便女孩接种。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接种点建设,提高接种服务的可及性。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HPV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是全球化的产物。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疫苗技术,提高国产疫苗的质量和产能,为全球消除宫颈癌贡献中国力量。
19年的等待,终于迎来了曙光。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是中国女性健康的“福音”,也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它让我们看到,只要有决心、有行动,再难的“民生痛点”也能解决。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好政策”,让更多人享受到健康带来的幸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