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栎鑫的女儿用哭喊将处于阳台边缘的父亲拉回,这一幕不仅让人们关注到成人的心理压力,更揭示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真相:心理困境并非成人专属,孩子的世界里,焦虑也可能以 “肚子疼”“不想上学” 等隐蔽方式蔓延。全球数据显示,每 5 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 1 人存在焦虑症状,超 60% 未获专业帮助。而像 10 岁男孩小宇那样,连续两周喊肚子疼却查不出病因,一听说不用上学就 “痊愈” 的情况,正是孩子向家长发出的 “心理 SOS”,可惜常被误读为 “矫情”“装病”。

孩子的焦虑,为何总以身体不适的形式出现?中国儿童中心 2023 年《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显示,我国 6-16 岁儿童青少年中 17.5% 存在焦虑症状,一线城市重点学校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23%。由于儿童大脑情绪管理区域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清晰表达 “我很焦虑”,只能通过躯体化症状传递信号。医学研究证实,60% 的儿童功能性腹痛,根源都是情绪压力。比如小宇,早晨一到上学时间就腹痛加剧,回家后却活力满满,这种 “查无病因” 的身体反应,其实是内心对上学的焦虑在 “说话”。
不过,并非所有情绪波动都是焦虑症。考试前失眠、上台前紧张等短暂反应属正常现象,但如果症状持续 2 周以上、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反复出现,就需高度警惕。比如孩子连续一个月拒绝上学,或频繁在课堂上因肚子疼呕吐,这些都是焦虑症的典型预警,家长若一味斥责 “娇气”,只会让孩子陷入更沉默的绝望,就像小宇从开朗爱分享,变得放学后锁门独处,连最爱乐高都积满灰尘。
识别孩子的焦虑,可从情绪、行为、生理、社交学业四个维度观察。情绪上,孩子可能从温和变暴躁,因小事摔文具、掀餐盘,或频繁自我否定,说 “我不行”“肯定会失败”,甚至对未来过度担忧,反复问 “地震了怎么办”;行为上,会出现上学磨蹭、到校门口哭闹,或拒绝集体活动,躲在厕所逃避体育课,还可能无意识重复咬指甲、反复整理书包等强迫动作;生理上,除了 “上学肚子疼”,还可能心慌胸闷、手心出汗,或出现入睡困难、做噩梦、食欲骤变等问题;社交学业上,成绩突然滑坡、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或丧失兴趣爱好,与朋友关系疏离,都是明显信号。
面对孩子的焦虑,家长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以下 5 个方法比 “讲道理” 更有效。第一步,先接住情绪再问原因。别指责 “装病”,而是蹲下平视孩子,说 “妈妈看到你难受,一定很辛苦”,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才愿意敞开心扉。第二步,帮孩子拆解焦虑,而非替他解决。比如孩子怕演讲,可拆解为 “录 1 分钟自我介绍→找朋友练习→提前熟悉教室”,每完成一步就具体表扬,帮孩子重建掌控感。第三步,用规律作息稳定情绪。固定睡眠、每天 40 分钟有氧运动、设立专属 “发呆时间”,都能缓解焦虑。第四步,避开三大误区:别侥幸认为 “长大就好”,儿童期焦虑未干预,60% 会延续至青春期;别过度保护,代替孩子拒绝挑战,应采用 “渐进暴露法” 帮孩子适应;别做破坏性比较,改用 “你比昨天多坚持 5 分钟” 的成长型表达。第五步,出现危险信号及时找专业帮助,比如孩子连续两周无法上学、有自伤倾向,或症状每周发作超 4 次,需寻求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等专业干预。
最后要提醒家长,你的情绪稳定是孩子的定心丸。若你一边催孩子写作业,一边频繁看工作消息,孩子很难放松。不妨试试 “情绪自查三步法”:激动时暂停深呼吸、接纳自己的焦虑、转化语气多引导。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帮孩子穿越焦虑迷雾,拥抱阳光童年。每一个焦虑的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次科学干预,都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