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坚持吃素,血糖肯定能稳住!” 这是不少糖友或关注血糖人群的固有认知。但现实往往出人意料 —— 有些看似健康的素菜,吃后反而会让血糖 “飙升”。近日,《生命时报》结合多位专家观点指出,并非所有素菜都属于低升糖食物,尤其是淀粉类蔬菜、深加工豆制品和 “素菜荤做” 的菜肴,若食用不当,反而会成为血糖控制的 “绊脚石”,而很多人还在天天食用。

第一种 “升糖素菜”,是常被当作 “健康零食” 或 “配菜” 的淀粉类蔬菜,比如土豆、红薯、芋头、玉米、南瓜和莲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冬梅解释,这类蔬菜的淀粉含量高达 15%~20%,碳水化合物密度几乎与米饭相当。很多人在吃主食(如米饭、面条)的同时,还会额外摄入蒸红薯、炒土豆丝等,相当于一餐吃了 “双重主食”,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超标,血糖负荷自然会显著升高。比如一份中等大小的蒸南瓜(约 200 克),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若不减少主食量直接食用,餐后血糖很容易 “破防”。
第二种需要警惕的是深加工豆制品,像素鸡、油豆腐、腐竹以及各类豆制零食。这些食物虽以大豆为原料,但经过油炸、烘烤等加工后,脂肪含量飙升至 15%~30%。很多人以为 “豆制品 = 健康”,却忽略了高脂肪的影响 —— 脂肪会延缓胃排空速度,导致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缓慢释放,进而引发餐后延迟性高血糖。比如油豆腐吸油量大,每 100 克油豆腐的脂肪含量可达 20 克以上,不仅热量高,还会间接推高血糖,对控糖极为不利。
第三种 “隐形升糖王”,是 “素菜荤做” 的菜肴,典型代表有红烧茄子、鱼香茄子、糖醋藕片、拔丝红薯、炸藕盒等。茄子、莲藕、红薯本身的升糖指数并不高,甚至属于中等升糖食物,但经过红烧、糖醋、拔丝等烹饪方式后,情况彻底改变。制作过程中添加的大量白糖、食用油,会显著提高菜肴的总热量与糖负荷,实质上将原本健康的蔬菜,变成了 “高糖高脂的升糖食物”。比如一盘红烧茄子,为了追求口感,往往会加入 20~30 克糖和大量食用油,吃这样一盘菜,血糖升高速度不亚于吃一块蛋糕。
除了这三类素菜,速食米线、即食荞麦面、自热魔芋面、素包子等精制主食类食物,也容易被误认为 “低升糖素菜”。尽管它们的原料(如荞麦、魔芋)本身升糖指数较低,但经过深加工后,部分产品会添加淀粉、糖或油脂,导致升糖指数大幅上升,甚至与白面包、白米饭相当,长期食用同样不利于血糖控制。
那么,控糖人群该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素菜?专家给出了关键建议。首先,选对烹饪方式:尽量避免红烧、糖醋、拔丝、油炸等方式,多用蒸、煮、炖、凉拌,减少糖和油的添加;比如土豆可以蒸着吃,茄子可以凉拌,避免 “素菜荤做”。其次,食物别做得太 “软”:同一种食材,干硬质地比柔软质地升糖慢,比如面条煮到有嚼劲即可,不要煮得过于软烂;米饭选择干饭,少喝煮太久的稀粥,糯米饭更是要少吃。
在饮食搭配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金晖推荐 “2:1:1 餐盘法则”:用直径 23 厘米的浅盘,1/2 面积装非淀粉类蔬菜(如绿叶菜、十字花科蔬菜),1/4 装蛋白类食物(如鱼肉、鸡胸肉、豆腐),1/4 装高碳水食物(如杂粮饭、少量淀粉类蔬菜)。同时,进餐时遵循 “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的顺序,细嚼慢咽,有助于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沈洁还提醒,做菜时可加点醋或柠檬汁等酸性调料,酸性物质能减慢淀粉消化速度,帮助稳定餐后血糖。此外,控糖人群要牢记:“素” 只是原料标签,真正决定升糖速度的是淀粉结构、油脂含量、糖分添加和加工程度,避开高淀粉、高油高糖的 “隐形升糖素菜”,才能真正实现血糖稳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