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腐败案牵出两家上市公司,行贿“遮羞布”还能打多久?​​

​【检验科主任受贿案背后:上市公司行贿疑云与行业监管之问】​

9月初,一则“检验科主任将350万元灰色收入存入保姆账户,保姆发现后买豪车、打赏男主播”的新闻引发广泛热议。而这起看似荒诞的新闻,实则是今年年初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董华受贿案的“案中案”。随着案件的深入披露,两家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和润达医疗被牵扯其中,一场围绕医疗器械采购的腐败风波逐渐浮出水面。

检验科主任的“生意经”​

董华,这位长期担任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后又兼任检验科、病理科、血液科技术负责人的资深业内人士,在2010年至2023年任职的13年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医疗设备、试剂、耗材采购和引进过程中大肆收取贿赂。经法院判决,他共收取了650万元的赃款赃物,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还因洗钱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而那350万元正是通过家中保姆的银行账户转出。

行贿者包括武汉中天达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博哲科贸有限公司、湖北海科商贸有限公司三家单位,以及上市公司达安基因的时任区域总监乔鹏、润达医疗控股子公司武汉润达尚检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实际股东胡银国。其中,中天达公司与博哲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徐治国,按在医院销售额的20%给予董华回扣,共计287万元,实际销售额达1435万元;海科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海林前后送给董华财物217万元。润达公司实际股东胡银国送给董华126万元,达安基因的乔鹏则在2019年和2021年分别送给董华5万元和15万元,从而顺利获得业务。

上市公司“甩锅”难掩问题

2025年9月8日、9日,达安基因和润达医疗分别对媒体做出解释。达安基因称涉事人员为时任销售人员,公司未涉案;润达医疗则回应称该案认定胡某某个人为行贿人。然而,这种将责任推给个人的做法,在医药行业早已行不通,在医疗器械企业中也难以成为有效的“挡箭牌”。

早在2020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体系”就明确了“穿透式监管”原则,即销售人员行贿、企业担责。健识局翻阅过往判决和行政处罚信息发现,这两家公司过往都存在不少行贿行为。达安基因前员工曾在2014年向马鞍山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主任行贿苹果手机一部,2018年又向兴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行贿4万元现金。润达医疗涉及的合规问题更多,其企业人员曾出现在原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受贿案中,控股子公司济南润达因商业贿赂被罚款,另一家控股子公司云南润达因违规失信被暂停军队采购资格,疫情期间还曾因“核酸假阳”事件被调查。

行业监管与企业的反思

药品领域腐败被严查后,检验设备和耗材采购领域的腐败现象逐渐凸显。2025年开年至今,已有16名检验科主任因涉及腐败问题被通报,董华受贿案因涉及案中案及上市公司行贿问题,关注度尤其高。

达安基因和润达医疗都有国资背景,润达医疗最大股东为杭州市拱墅区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达安基因2020年实控人由中山大学变更为广州市政府。但它们在面对这起已经判决的腐败案件时,都采取了回避态度,试图撇清与公司的关系,这显然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次案件为整个医疗器械行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案件中行贿定性如何,两家上市公司都应深刻吸取教训,加强内控管理,杜绝行贿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器械采购领域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行业公平、公正、透明,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权益。在医药行业反腐的大背景下,企业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必须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医疗市场环境。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