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0月以来,中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连续34个月陷入负增长区间,这一持续的价格下行态势,如同阴霾般笼罩着工业企业,挤压着利润空间,抑制着居民消费。与上一轮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的PPI负增长相比,此轮虽在持续时间上稍短,但面临的挑战却更为复杂,走出PPI负增长的道路充满荆棘。

相似走势,不同病因
上一轮PPI负增长主要是刺激政策过快退出惹的祸。“四万亿”政策在2011年后逐步退出,致使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冲击。而此轮PPI下行则由两大因素推动:一是新能源革命带来的光伏、锂电和电动车需求大爆发,中国相关产业产能急剧飙升,远超需求扩张速度,如晶硅电池片产能从2019年的110GW飙升至2023年的930GW,产能利用率不到60%;二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住宅销售面积大幅下降,投资、价格等相关指标也大幅下滑。
两轮PPI下行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此轮需求不足的原因和程度与上一轮不同。上一轮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是政策过快退出导致投资需求快速下降,传导到居民端,居民消费增速虽放缓但幅度小于投资。而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深度和持续时间长,居民财富蒸发可能超百万亿元,财富效应缩水对居民消费冲击巨大,消费增速快速下行,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对这轮PPI影响更为显著,这也导致了两轮PPI下行的行业结构差异。
消费需求不足,冲击中下游产业
此轮消费需求疲软对PPI的影响更大。从行业分类来看,采矿业和上游原材料行业仍是导致PPI下降的主要因素,但贡献率较上一轮有所下降;受新能源行业影响,中游制造业对PPI降幅的贡献率上升;而下游制造业尤其是偏必选消费制造业对PPI降幅的贡献率远高于上一轮,价格下行是此轮PPI下行与上轮最大的不同。
进一步分析CPI可知,此轮周期核心CPI中枢显著低于上一轮,下游制造业商品出厂价体现为PPI,最终零售价体现为CPI,二者同时下行,反映出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此轮PPI下行与上一轮最大的区别在于下游制造业尤其是偏必选消费的下游制造业PPI出现较大下跌,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是主要原因。
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下降、疫情后的疤痕效应、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财富效应负反馈以及就业预期不稳等。这些因素导致消费信心下挫,居民倾向储蓄,消费支出减少,消费收入弹性显著低于1。
政策发力,破解困局
PPI持续下行对工业企业利润带来巨大压力,202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降低。政策层面已认识到PPI等价格持续下行的压力,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等政策,核心是通过产业政策推动过剩产能出清。
但此轮PPI下行中,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是显著特征,若不扭转下游产业价格下行态势,实现PPI同比转正难度较大。产业调整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冲击消费形成价格螺旋式下行。因此,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在产业政策调控和控制地方政府产业招商冲动的同时,在刺激消费方面进一步发力。
当前制约消费更多的是消费倾向不足带来的周期性因素,实施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政策是关键。如充分降低政策利率、扩大公共投资和补贴消费政策,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能释放稳定经济信号,提高居民消费信心,还能通过消费提升扭转下游制造业价格下行态势,推动PPI触底回升,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