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该无忧无虑探索世界的年纪,6 岁的欣欣(化名)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在网络传开:欣欣因长期沉迷手机和平板观看动画片,突发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双目失明。这一悲剧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儿童视力保护的警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 “电子保姆” 带来的严重后果。

当我们走进商场、餐厅,或是乘坐地铁,随处可见孩子们捧着手机,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小小的身影,专注的眼神,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而家长们,有的忙着自己的事,有的甚至自己也沉迷于手机,忽视了孩子正遭受的潜在威胁。据相关数据显示,如今孩子接触电子屏的平均年龄已降至 2.3 岁,不少宝宝刚学会走路,就开始用稚嫩的小手滑动屏幕。
欣欣的遭遇并非个例。眼科专家指出,孩子的眼睛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极其脆弱。连续盯屏约 20 分钟,泪膜就会破裂,引发眼睛干涩、发痒、红肿等不适症状。长期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不仅会让近视提前 “报到”,还可能对脆弱的视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像欣欣一样,引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严重眼疾。视网膜静脉阻塞,被称为 “眼部中风”,是由于视网膜静脉血管发生血栓或受压,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视网膜出血和水肿。若不及时干预,视力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完全丧失。
教育部多次强调,0 – 3 岁的孩子应完全禁止使用电子屏幕,可现实中,许多家长对此置若罔闻。他们或是为了图一时清静,将手机、平板当作 “哄娃神器” 塞给孩子;或是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放任自流,觉得 “大家都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然而,他们不知道,这短暂的轻松,可能换来的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为何孩子对电子产品如此痴迷,即便家长三令五申也难以戒除?心理学研究表明,稀缺与限制反而会让欲望膨胀。当家长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使孩子更加渴望与依赖。同时,若家庭中缺乏丰富有趣的活动,孩子的大脑便会将 “快乐” 与 “电子设备” 紧密绑定,一旦离开,就会感到无聊、空虚和焦虑。
面对孩子的 “手机瘾”,家长们该如何科学应对?不妨试试这两个方法:其一,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快乐来源多样化。制定 “1 + 1 规则”,即先进行 1 小时户外活动,如打篮球、骑平衡车、踢足球等,让孩子尽情释放活力,再允许玩 30 分钟手机。选择具有高反馈性的活动,如搭乐高、做拼图,完成后给予孩子强烈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积极参与其中,陪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乐趣远超过手机屏幕。其二,赋予孩子自主权,共同制定规则。与孩子一起商讨并制定 “家庭电子设备公约”,明确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上限、使用时间段,如 “先写完作业后玩 1 小时” 或 “分两次各玩 30 分钟”。准备可视化计时工具,如沙漏计时器或倒计时应用,让孩子清晰看到时间流逝,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当孩子参与规则制定,他们会更愿意主动遵守。
此外,家长们还需警惕日常中的一些错误行为:自己整天沉迷刷短视频,却严厉禁止孩子碰手机,缺乏以身作则;从不关心孩子在手机上看什么,任由其接触不良内容;允许孩子随时随地玩手机,如边吃饭边玩,养成不良习惯;突然没收孩子的电子设备,引发孩子的反抗和报复性渴望。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完全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但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至关重要。孩子的眼睛,本应装满阳光、色彩和欢笑,而不是被蓝光笼罩的虚幻世界。家长们,请放下手中的手机,多陪陪孩子,带他们走进大自然,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别让 “哄娃神器” 成为孩子视力的 “杀手”,守护好孩子心灵的窗户,让他们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