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长个斑、起个疹子,擦点药膏就没事了?” 很多人面对皮肤问题时,都习惯这样 “轻描淡写”。但你知道吗?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能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更是健康的 “晴雨表”——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皮肤变化,比如异常红斑、色素沉着、反复皮疹,很可能是内脏肿瘤发出的 “求救信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专家提醒,一旦皮肤出现这 6 种特殊变化,千万别掉以轻心,及时排查才能避免延误病情。

为什么肿瘤会在皮肤上 “露马脚”?医学上,恶性肿瘤引发的皮肤改变被称为 “副肿瘤性皮肤病”,几乎所有恶性肿瘤晚期都可能发生皮肤转移。比如毫无缘由的持续剧烈瘙痒,排除药物、食物、气候刺激后,就可能与激素障碍、肝病,甚至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相关。而以下 6 种皮肤变化,更是需要重点警惕的 “高危信号”。
第一种是异常红斑脱屑。普通皮炎或湿疹的红斑通常边界清晰、伴随瘙痒,用药后会逐渐好转;但如果红斑呈环状向外扩展,中心消退而边缘持续蔓延,多见于腹部、背部、臀部,且瘙痒剧烈,需警惕乳腺癌或肝癌。更危险的是全身性红皮病 —— 全身 90% 以上皮肤出现类似烫伤的大面积红斑,伴随潮红、肿胀、脱屑,这种情况常与淋巴癌、白血病相关,胆囊癌、乳腺癌、食管癌等也可能引发,若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务必立即就医检查。
第二种是皮肤褶皱处的 “黑丝绒” 。如果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出现对称性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得像天鹅绒,甚至长出疣状突起,可能是黑棘皮病的表现。这种病分良性和恶性,恶性黑棘皮病几乎都与内脏恶性肿瘤相关,尤其常见于胃癌等消化道肿瘤。这些皮肤变化可能在肿瘤确诊前、同时或之后出现,有时口腔内还会出现乳头瘤样赘生物,手掌和大关节背面皮肤也会变得粗糙如牛肚。
第三种是紫红色 “熊猫眼” 。眼睑、眼眶周围、鼻梁或面颊出现水肿性紫红色斑,颜色深如红酒,形似 “熊猫眼”,同时指关节、肘膝关节出现紫红色丘疹或红斑,伴随肌肉疼痛、无力,这可能是皮肌炎的症状。虽然皮肌炎不常见,但约 20%-30% 的患者会合并恶性肿瘤,且年龄越大风险越高,涉及鼻咽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40 岁以上患者必须加强肿瘤筛查。
第四种是四肢 “牛皮癣” 样疹 。医学上称为 “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病”,表现为类似银屑病的皮疹,好发于耳、鼻、面、手足及膝盖部位。随着病情发展,手掌和脚底皮肤会增厚变硬,指甲生长异常。这种皮疹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比如咽喉癌、食道癌,一旦发现需及时排查相关器官。
第五种是总治不好的带状疱疹 。普通带状疱疹多局限于身体一侧,治疗后较少复发;但如果带状疱疹全身泛发、反复发作,就要警惕恶性肿瘤。日本研究显示,约 12.5% 的带状疱疹患者合并内脏癌性肿物,60 岁以上人群比例高达 18%,常见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也可能与胃癌、肺癌、肠癌等相关,且肿瘤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后,预后往往较差。
第六种是皮肤 “小米粒” 突然增多增大 。身上原本米粒或黄豆大小的疣赘,若短期内迅速变大、数量增多,还伴有瘙痒,需警惕内脏恶性肿瘤。此外,乳房皮肤出现 “橘皮样” 改变,可能是乳腺癌的信号;静脉部位反复红肿疼痛、形成游走性结节(游走性静脉炎),则要排查胰腺肿瘤。
除了皮肤变化,这些身体信号也可能是肿瘤预警:淋巴结肿大持续不消退,需当心淋巴瘤、白血病;便血呈暗红色且与粪便混合,可能是直肠癌;长期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要考虑喉癌;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需警惕胰腺癌;突发癫痫发作,可能与脑肿瘤相关;乳房出现质地硬、边界不规则的硬块,要排查乳腺癌。
“表在皮肤,根在脏腑”,皮肤问题从来不是小事。如果发现上述异常变化,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明确原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为健康争取更多时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