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学喊“头疼胃疼”?别慌!是“大脑生物钟”在抗议​

【开学季,“神兽”不适并非装病】

开学季一到,朋友圈里不少家长又开始诉苦:“孩子这两天开始失眠,白天蔫儿了吧唧的”“作业做不完、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家长比孩子还焦虑”。又到了开学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会经历“开学综合征”,孩子突然厌学,焦虑多于期待,拖延多于激情,昏昏欲睡多于早起。这可不是孩子装病,而是“大脑生物钟”罢工啦!

“开学综合征”是近年来在教育和心理领域被广泛使用的非医学类心理术语,指学生在假期结束、即将返校或刚刚返校初期,出现的一系列身心适应困难。很多人习惯读成“开学综合症”,其实在医学上并无“症”这个词的单独分类,“综合征”表示一组症状的组合,没指明病因,强调的是“常见的行为与体验组合”,而“综合症”则暗示是一种疾病。所以正确写法是“开学综合征”,它虽不属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的正式条目,但却是合理的、广泛使用的心理适应性概念,和“节后综合征”“假期抑郁”一样,具有实用性和现实解释力。我们要把孩子的适应不良当作“常见反应,需要温柔对待”。

那怎么识别孩子是否有开学综合征呢?可以从情绪、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观察。情绪上,孩子可能变得焦虑、烦躁、沉默、敏感、易怒;生理上,会出现头痛、胃痛、食欲不振、失眠、疲倦等症状;行为上,则表现为拖延写作业、不愿社交、黏人、恐惧上学等。如果孩子开学前几天情绪不稳、作息紊乱、注意力差甚至想哭闹,别急着贴标签,可能他正在“缓冲期”。

为什么一开学孩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呢?这可不能全怪孩子。从生物节律骤变来看,假期里孩子往往是夜猫子模式,晚睡晚起、作息不规律。假期晚睡会使褪黑素延迟分泌,早晨皮质醇起不来,导致入睡困难、早上起不来、白天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节律由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控制,它接收外界光信号来安排体内激素和系统的工作时间。褪黑素调节困意和睡眠,皮质醇调节清醒和警觉性,这两个系统受昼夜节律影响,一旦被长期打乱,就需要3 – 7天的“逐步重建”,并非孩子“意志力”出了问题,而是大脑生物钟真的乱了。

还有“隐形元凶”网状激活系统没跟上。孩子白天提不起劲、晚上头脑兴奋,可能是脑干的“网状激活系统”还没同步。这个系统负责唤醒皮层、维持警觉,但需要规律的“阳光 – 活动 – 休息”循环来唤醒。孩子假期大脑长期处于“低激活”状态,突然切换回“高负荷学习”模式,就像让一辆没热车的跑车立刻飙车,容易“熄火”。

此外,情绪落差大、心理预期落空也是重要原因。学业与社交双重焦虑,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儿童构成冲击,孩子会出现“开学综合征”的身心症状。假期是“低压力 + 高自由”的状态,学校是“高期待 + 多规则”的环境,孩子突然被要求“恢复秩序”,会诱发短期焦虑、烦躁和压抑感。

当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家长别把“症状”当成孩子不听话的证据,而要把它当作孩子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可以提前1周调整作息,模拟上学流程,回顾开学好事;要情绪共情、身体调节双管齐下,允许孩子表达焦虑,让孩子规律运动、营养饮食、适度晒太阳;制造“熟悉感”来弱化陌生恐惧,和孩子一起整理书包、重温上学路线等;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症状,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开学综合征”并不可怕,孩子不是“懒”,只是“怕”。家长多陪一点、多听一点、多等一点,孩子终将重新启动,带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成长的勇气迎接新学期。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