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诺奖作家石黑一雄笔下的这句话,如今在成都有了全新注解 —— 这个曾因 “蜀犬吠日” 被调侃日照不足的四川盆地城市,不仅将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化作城市图腾,更悄然崛起为全国光伏产业前三甲,成为能源转型的 “追光者”。近日,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 “再生” 创作项目团队走进成都光伏产业一线,在硅料生产车间与 “渔光一体” 基地间,解锁了太阳能与文学创作碰撞的奇妙火花。

颠覆认知!四川盆地藏着光伏 “隐形冠军”
提起光伏产业,人们往往先想到西北大漠的 “光伏海洋”,却鲜少有人知道,年日照时数排名靠后的四川,早已在光伏赛道悄然领跑。数据显示,四川光伏原材料多晶硅产量占全国 20%,全省 32 家光伏生产企业、28 家应用企业覆盖全产业链,综合产能稳居全国前三。而此次 “再生” 团队参访的通威集团,更是全球光伏行业首家跻身世界 500 强的企业,其乐山永祥高纯晶硅生产基地,正是中国光伏 “低成本革命” 的核心阵地。
“以前总觉得四川多阴雨,不适合发展太阳能,直到看见车间里源源不断产出的硅料,才知道‘阳光’也能靠技术‘制造’。” 创作者陌那在触摸到铅灰色的高纯晶硅棒时感慨道。这种表面光滑、边缘锋利的柱状体,正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原料。依托独创的 “永祥法”,通威将多晶硅生产成本从十几年前的 20 多万元 / 吨,降至如今的 4 万元 / 吨以内,直接推动全球光伏组件成本下降 90% 以上,让光伏发电实现 “平价上网”,彻底打破了 “只有晴天才能用太阳能” 的固有认知。
1GW 光伏组件的 “能量账本”:3 个月回本,30 年减排 2200 万吨
光伏产业的 “绿色价值”,在一组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 1GW 光伏组件为例,其生产过程总耗电量 2.85 亿度,但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发电 13.87 亿度 —— 这意味着,不到 3 个月就能收回全部生产电力成本,后续 30 年生命周期均为 “纯收益期”。在减排方面,1GW 光伏组件生产仅排放 16.43 万吨二氧化碳,相较同等发电量的化石能源,每年可减排 74.43 万吨,30 年累计减排更是突破 2200 万吨,相当于种植 12 亿棵树的生态效益。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能让文学创作落地的现实支撑。” 项目导师陈楸帆指出。在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的智能车间,无人运输车无声滑行,机械臂精准抓取光伏电池片,这种充满科幻感的生产场景,让创作者依蔓找到了新的写作灵感:“或许可以写一个故事,让北极朗伊尔城的光伏板与成都的生产车间产生联结,让读者看见清洁能源如何跨越山海。”
“光伏 +” 玩出新花样:屋顶、鱼塘都是 “发电站”
除了规模化生产,光伏的创新应用更让 “再生” 团队眼前一亮。在展厅的 “光伏小屋” 模型前,工作人员演示了清洁能源如何融入日常生活:200 平米空间内,60 平米屋顶安装 24 块光伏板,晴天每天可输出 50 多度电,不仅能满足六口之家日常用电,多余电量还能储存起来应对阴雨天气。而在 “渔光一体” 基地,“上可发电、下可养渔” 的模式更是实现了 “生态与经济双赢”—— 截至目前,通威在全国 56 座 “渔光一体” 基地累计发电超 200 亿度,东营基地更因休闲旅游配套,获批国家 3A 级景区。
“以前觉得能源转型离生活很远,直到看到鱼塘上的光伏板还能养出有机鱼,才明白‘阳光’也能变成农民的‘致富金’。” 创作者陆邖表示,他计划将 “渔光一体” 的场景融入 AI 数字创作,用影像展现 “水与光共生” 的生态之美。
总结:文学为桥,让 “阳光故事” 照进现实
从金沙遗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到如今光伏技术的创新突破,成都的 “追光之旅”,恰是中国能源转型的缩影。而 “再生” 创作项目的意义,正在于用文学为桥,将光伏车间的技术细节与 “渔光一体” 的生态故事,转化为大众能感知的叙事。正如通威股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朱子涵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而文学创作,能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公约数’背后的温度与希望。”
未来,随着 “再生” 创作者们将此次参访的感悟转化为漫画与小说,或许会有更多人读懂:太阳不仅能照亮大地,更能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学想象,照亮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未来之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