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月” 奇观震撼来袭!今年罕见月全食背后的科学与传说

在浩瀚宇宙的神秘舞台上,一场震撼人心的天文盛宴即将拉开帷幕。9 月 7 日午夜至 8 日凌晨,我国除东北小部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将迎来一场壮观的月全食。当夜幕笼罩,月球将缓缓步入地球的影子,上演一场从 “白玉盘” 到 “红月亮” 的奇妙变身,届时,传说中的 “血月” 将高悬夜空,引发无数人的惊叹与遐想。

月全食上演,“血月” 奇观震撼登场

此次月全食,堪称今年最重磅的天象,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月全食。上一次我国可见的月全食还要追溯到 3 年前,也就是 2022 年 11 月 8 日,因而这次天象格外引人瞩目。从北京时间 9 月 7 日 23:28 开始,月球便悄悄踏入地球的半影区,拉开月食的序幕,尽管半影月食肉眼不易察觉,但使用长焦距相机拍摄,仍能捕捉到月面部分区域的微妙变化。

8 日 00:27,“初亏” 准时到来,月球开始进入地球本影,紧接着从 01:31 “食既” 至 02:53 “生光”,月球整个被地球本影吞噬,此时,它将褪去往日的皎洁,摇身一变成为神秘的暗红色,也就是人们俗称的 “血月”。02:12 的 “食甚” 时刻,月球抵达地球本影的最深处,红得愈发浓烈,直至 03:56 “复圆”,月球逐渐摆脱地球本影的笼罩,恢复往日的明亮。整个月全食过程从初亏到复圆持续 3 个半小时,全食阶段更是长达 82 分钟,为天文爱好者们提供了充足的观赏时间。

月食原理揭秘:太阳、地球与月球的 “光影游戏”

为何会出现月食这一奇妙天象?其实,月食的发生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其一,必须是满月之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的另一侧,与太阳相对;其二,月球需恰好位于黄道与白道的交点处,如此,太阳、地球和月球才能近乎排成一条直线。只有在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月球才会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月食现象才会登场。

当发生月全食时,月球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太阳投射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严严实实地挡住。有趣的是,如果此时有人身处月球,将会目睹太阳被地球 “吞掉” 的日全食景象。可以说,地球的月全食与月球的日全食,是同一天文现象在不同视角下的呈现。

“血月” 真相大白:地球大气层的 “光学魔术”

在古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匮乏,“血月” 常被披上神秘的外衣,甚至与灾祸联系在一起。最早关于 “血月” 的记载可追溯到《南齐书》,公元 499 年 9 月 6 日,“血月” 出现当晚,始安王萧遥光突然起兵叛乱,一时间局势动荡。但实际上,“血月” 并非不祥之兆,而是地球大气层精心打造的 “光学魔术”。

地球拥有浓厚的大气层,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紫、蓝、绿等波长较短的光被大气层大量吸收和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则幸运地穿透大气层,并经大气层折射到月球表面。于是,我们便能看到地影里的月球呈现出迷人的红色。反之,若在月全食期间身处月球,望向地球,将会看到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圈红橙色的光环,那便是大气层对太阳光折射的杰作。

月食记录溯源:古人眼中的神秘天象

我国对月食的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朝,张衡就已初步弄清月食原理,他指出是地球走到月亮前面,挡住了太阳的光。而中国古代最早的月食记录,或可追溯至殷商甲骨卜辞。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记载,最早的一条月食记录为 “商武丁旬壬申夕”(约公元前 1309 年),这条刻在卜骨上的 “旬壬申夕,月有食”,如今珍藏于天津博物馆,成为研究古代天文与历法的珍贵资料。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月食的成因充满猜测,衍生出诸多传说。有人认为是蟾蜍食月,如《史记》中记载 “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也有人相信是天狗吃月亮,《山海经》中描述天狗 “如狸而白首”,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目连之母化作恶狗,追赶太阳和月亮,导致月食发生。为了 “救月蚀”,古人还发展出独特习俗,《周礼》记载周天子遇月食要亲自击鼓,《太平御览》中描述皇后带领嫔妃、宫女敲鼓、击杵吓走天狗,唐代长安女性则会拿出镜子向月敲击。这些习俗与传说,反映出古人对月亮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知。

如今,我们站在科学的肩膀上,已能清晰解读月食与 “血月” 的奥秘。当 9 月 7 日至 8 日的月全食如期而至,不妨走出家门,仰望星空,用双眼见证这场宇宙奇观,感受科学与浪漫交织的魅力,让思绪在古老传说与现代科学之间穿梭,领略宇宙的无穷奥秘。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