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越拧越费劲,上两层楼就气喘吁吁,连从椅子上站起来都得扶着扶手……” 很多老人把这些症状归咎于 “年纪大了自然不中用”,却不知背后可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威胁 —— 肌少症。数据显示,70 岁以上老人中每 3 人就有 1 人受其困扰,80 岁以上比例超一半。更关键的是,中医早在两千年前就揭示了应对之道:“脾主身之肌肉”,肌肉无力、流失,根源可能在脾肾失调,通过调理脾肾、改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守护老人的 “肌肉储备”。

肌少症全称 “肌肉组织减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问题,指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显著下降。佛山市中医院老年医学科罗克勤主任医师指出,这种 “悄悄偷走力量” 的病症,危害远超想象:肌肉无力会让老人跌倒风险飙升,而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一次跌倒可能导致骨折、卧床,甚至引发连锁并发症;日常活动也会受严重影响,爬楼梯、提重物、穿衣洗漱都变得艰难,生活质量断崖式下降;更重要的是,肌肉是调节血糖的 “重要器官”,肌肉减少会导致血糖难控制,还会延缓生病或手术后的康复进程 —— 缺乏肌肉储备的老人,术后恢复时间可能比常人多一倍。
从中医视角看,肌少症的核心与脾、肾两大脏腑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早有记载:“脾主身之肌肉”,脾胃就像人体的 “营养加工厂”,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转化为气血,再输送到全身滋养肌肉。若老人脾胃虚弱,出现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气血生成不足,肌肉就会因 “缺营养” 逐渐枯瘦;而《医宗必读》强调 “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肾精是生命的根本,能温煦脾阳 —— 肾精充足时,脾阳得到滋养,肌肉才能保持丰盈;若肾精亏耗,老人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状,脾阳失去温养,肌肉就会因 “失温煦” 慢慢萎缩。罗克勤主任解释,很多老人同时存在脾虚和肾亏,双重作用下,肌肉流失速度会更快。
为什么肌少症格外 “偏爱” 老年人?除了年龄增长导致的脏腑功能衰退,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推手。不少老人信奉 “清淡饮食 = 健康”,长期少吃甚至不吃肉蛋奶,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 —— 要知道,蛋白质是构成肌肉的 “原材料”,长期缺乏会直接导致肌肉 “无米下锅”;还有老人觉得 “年纪大了该静养”,日常活动量骤减,而肌肉遵循 “用进废退” 原则,长期不使用就会逐渐流失;糖尿病、慢阻肺、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会加速肌肉分解;加上老人牙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衰退,即便吃了有营养的食物,也难以充分吸收,进一步加剧肌肉营养缺口。
守护老人肌肉,需从中医调理和日常防护两方面入手。中医调理以 “健脾益肾” 为核心:脾虚明显的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药材煲汤,或服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剂,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肾亏突出的老人,可适当食用核桃、黑豆、山药等补肾食材,或在医生指导下用金匮肾气丸等调理,温补肾阳。日常防护同样关键:首先要保证蛋白质摄入,每天每公斤体重需 1.2-1.5 克蛋白质,比如 60 公斤老人每天需 72-90 克,可通过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补充,消化弱的老人可将肉切碎、蛋做成蛋羹;其次要坚持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弹力带训练等,每周至少 3 次,每次 30 分钟,既能锻炼肌肉,又不会过度劳累;还要积极控制慢性疾病,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减少疾病对肌肉的消耗。
“肌少症不是‘老年常态’,而是可防可治的健康问题。” 罗克勤主任强调,当老人出现持续乏力、肌肉酸痛、体重莫名下降(每月超 5%)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调理脾肾、改善生活习惯,大多数老人能有效减缓肌肉流失,甚至恢复部分肌肉力量,重新找回 “有力气” 的晚年生活。毕竟,肌肉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老人健康与独立生活的 “底气”。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