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薪情” 大揭秘:A 股上市银行上半年人均薪酬出炉,五强月薪超 4.5 万

在金融行业的舞台上,银行从业者的薪酬一直备受瞩目。随着 A 股上市银行 2025 年半年报的尘埃落定,42 家银行、约 260 万员工的薪酬水平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一场关于 “薪情” 的大揭秘正式上演。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薪酬总额同比略有上扬,人均半年薪酬较去年同期增长约 1300 元,平均月薪达到 3.02 万元,较上年同期上涨约 214 元。不过,薪酬变化并非 “齐步走”,而是呈现出 “涨跌各半” 的有趣格局,近一半银行人均薪酬上升,另一半则出现下滑,这一现象生动地折射出行业在结构性调整与绩效分化中的复杂现实。

从银行类型来看,股份制银行和部分优质区域城商行,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城商行,依旧站在薪酬食物链的顶端。招商银行以人均月薪 5.05 万元独占鳌头,成为当之无愧的 “薪酬之王”。南京银行以 4.82 万元紧随其后,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也不甘示弱,人均月薪均超过 4.5 万元,分别为 4.54 万元、4.54 万元和 4.52 万元。此外,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成都银行和平安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均在 4 万元以上,这些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市场化的运作以及集中于发达地区的布局,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也愿意为其支付高额薪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大行,由于员工基数庞大、网点广泛分布且下沉程度高,人均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国有六大行中,中国银行以 2.82 万元的人均月薪位列第一,交通银行为 2.75 万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为 2.63 万元和 2.62 万元,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则分别为 2.52 万元和 2.49 万元。尽管薪酬水平不占优势,但国有大行也在积极行动。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年报中明确表示,将优化薪酬结构,加大向基层员工倾斜的力度。农业银行着重强调加强对县域基层员工的薪酬激励,工商银行也致力于增强一线网点的经营活力与服务韧性,通过薪酬杠杆,提升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这种薪酬分化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股份制银行和优质城商行集中于经济发达区域,业务创新活跃,盈利能力较强,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员工激励;而国有大行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网点遍布城乡,员工数量众多,薪酬分配需兼顾公平与效率,难以像股份制银行那样给出高额薪酬。此外,不同银行的业务重点、发展战略也影响着薪酬水平,比如发力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的银行,往往会为相关专业人才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

对于求职者而言,银行薪酬水平是择业的重要参考,但并非唯一因素。职业发展空间、企业文化、工作稳定性等同样关键。而对于银行自身来说,合理的薪酬体系不仅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法宝,更是提升经营效率、推动业务发展的有力杠杆。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在薪酬策略上精准发力,平衡成本与效益、公平与激励,将考验着每一家银行的智慧。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