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半年报剖析:调整期下谁在“乘风破浪”?

在酒业持续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各大酒类企业的表现备受瞩目。近期,白酒、啤酒、黄酒和葡萄酒四大酒类的上市公司半年报相继披露,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酒业市场的现状与挑战。

白酒:深度调整,头部集中加剧

白酒行业作为国内酒业的“扛把子”,受调整期影响最为显著。渠道库存过高、产品价格倒挂、终端动销受阻,叠加飞天茅台酒价格波动、消费者饮酒结构下移、政策影响消费场景以及金融和房地产关联行业弱复苏等因素,白酒市场陷入深度调整。

从20家(不包括顺鑫农业)披露半年报的白酒上市公司来看,业绩分化明显。6家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1家亏损同比收窄,13家业绩“双降”。头部企业如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和古井贡酒保持“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而中小企业业绩回调明显,利润跌幅更为显著,行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进一步凸显。部分酒企将业绩下滑归结为“主动调整”“去库存释放市场”等,同时消费场景变化也对业绩产生重要影响。尽管白酒企业理论上在“主动降速”并尝试打破渠道边界,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啤酒:高端化与跨界并行

与白酒的深度调整形成对比,啤酒行业上半年表现“还算不错”。国内啤酒上市公司业绩双涨,呈现龙头企业不断集中市场的态势,而海外啤酒企业业绩“双降”。

经过约7年的高端化结构改革,今年上半年啤酒行业高端化迎来“起跳”。除*ST兰黄(兰州黄河)外,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均为业绩“双增”,燕京啤酒归母净利润增幅超四成,华润啤酒和珠江啤酒涨幅超20%。相比之下,百威亚太和重庆啤酒等外资控股企业业绩收缩。高端产品是龙头企业竞争的“胜负手”,8元价格带成为市场增长新动力,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精准押注该价格带并从中受益。此外,啤酒巨头们纷纷跨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仅靠渠道铺货难以建立消费者认知和站稳脚跟。

黄酒:新品频出,业绩仍靠老产品

黄酒行业近年来动作频频,但今年上半年仍未迎来集体增长的繁荣。3家黄酒上市公司中仅会稽山一家增长,古越龙山营收微增净利下滑,金枫酒业营收下跌亏损收窄。

为突破江浙沪市场局限,黄酒企业全力推动全国化,推出气泡黄酒、糯米威士忌等新产品,向年轻群体开拓市场。然而,新产品虽“出圈”,但整体业绩仍不尽人意。会稽山业绩增长主要靠中高端黄酒产品,古越龙山和金枫酒业业绩表现暗淡。制约黄酒品类发展的因素包括价位局限、区域局限、场景局限和人群局限,实现全国化扩张难度较大。

葡萄酒:深度调整,寻找复苏机会

我国葡萄酒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今年上半年调整进一步深化。除中信尼雅业绩转好外,龙头企业张裕及ST通葡、威龙股份、莫高股份等营收均下降。

进口产品对国内企业冲击明显,尽管进口葡萄酒总量下跌,但金额增长,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国产品牌造成一定冲击。国产葡萄酒企业积极应对,中信尼雅通过直播电商销售产品取得一定效果,张裕推出适合年轻人的新品并调整组织架构。业界认为,国产葡萄酒拓展机会转向广大消费人群,“独酌”“微醺”等消费形式或助力行业从调整走向复苏。

今年上半年酒业在深度调整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挑战。白酒行业头部集中加剧,啤酒行业高端化与跨界并行,黄酒行业新品频出但业绩仍靠老产品,葡萄酒行业在调整中寻找复苏机会。未来,各酒类企业需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应对挑战,寻找新的增长点。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