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商贸的大舞台上,义乌,这座被誉为 “世界小商品之都” 的城市,总是能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捕捉到每一个商机。当 2026 美加墨世界杯的战鼓尚未正式擂响,义乌已然率先奏响了 “世界杯经济” 的序曲,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出口增长背后,挑战也如影随形。

往年,7 至 8 月本是义乌球类外贸的淡季,而今年,这一局面被打破。早在 15 年前就创立自主品牌的外贸人陈绍美表示,“原本 10 月才是传统旺季,今年这两个月就开始增长,无疑是世界杯带动的。” 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前 7 个月,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 67.8 亿元,同比增长 16.8%,其中对美加墨出口 18.8 亿元,增长 10.0% 。
陈绍美的公司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多年,成果显著。“海外客商看到我们的品牌,就知道来义乌采购了。” 他介绍道,从皮料开发到花型设计均自主完成,并在每只球皮面印上防伪标识,防止仿冒。在 400 多家义乌球类商户中,他的公司是少数集工厂、店铺、品牌于一体的市场主体,每天约 5000 只球从这里销往全球,年产超百万只。
同样主打品牌路线的义乌市体育健身用品行业协会会长吴晓明,今年 6 月就开始为世界杯产品打样,以纪念球、广告球为主,目前日均生产 4000 个足球销往南美洲及欧洲等地。他认为,现在只是旺季的开端,随着传统足球采购高峰来临,四季度订单有望增加,世界杯前夕还会有补货潮。
一直以来,“义乌制造” 与全球重大赛事紧密相连。据义乌体育用品协会估算,上一届卡塔尔世界杯 32 强锁定后,“义乌制造” 占据了整个世界杯周边商品市场份额的 70%。无论是世界杯、奥运会,还是美国大选,义乌制造似乎总能成为预测结果的神奇存在,彰显出其在全球赛事周边产品供应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世界杯虽带动了体育用品尤其是球类的复苏,让旺季提前,但当下整体需求仍有待提升。一位以球类贴牌出口为主的义乌商户透露,“世界杯有带动,但和往届比有差距,上一届世界杯,出口订单增加 60% – 70%,今年差不多持平”。吴晓明也表示,今年样品寄出不少,但订单未达预期,上一届世界杯他们卖出约 30 万个足球,订单量同比前一年增加 70% 。回顾往年,2024 年受欧洲杯、美洲杯和巴黎奥运会等带动,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 96.8 亿元,同比增长 30.2%;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举办期间,前 10 个月义乌市出口体育用品 48.5 亿元,其中对足球大国巴西的出口达 1.5 亿元,增长 38.8%。相比之下,今年的增长幅度显得较为逊色。
不仅如此,行业的周期性也让不少中小微企业在当下感受到寒意。健身器材经营户贾英玲称,“过去几个月,淡季特别淡,以前每天开单,现在不开单成常态”。而且,采购需求收缩,使得相对低价的贴牌订单增多,与以往更倾向自主品牌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
在国内市场,体育用品销售情况则喜忧参半。受浙 BA(浙江城市篮球联赛)带动,篮球销量明显复苏,蒋小仙表示,“今年打篮球氛围好,去年积压库存差不多出清后,又火了一波,羽毛球也一样,往年一年销量,今年一个季度就完成了”。然而,羽毛球因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供不应求屡次涨价,贸易商面临缺货难题。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品牌化和差异化成为义乌制造突围的关键。陈绍美对不同地区的需求偏好十分了解,中东、非洲地区踢球环境特殊,对球的耐磨度要求高,且在花型色彩上,中东人爱鲜艳色,非洲人偏爱黑色为主的花型。为此,他的公司每月都会推出新品设计,引领新兴市场潮流。同时,坚持品牌投入,确保品质,开发的高耐磨皮料虽成本高,但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
吴晓明也执着于品牌化发展,“做自己的品牌才有定价权”。他认为中国制造应向上 “卷质量、卷品牌、卷创新”,而非陷入低价竞争。为应对全球消费收缩及需求分化,企业还需在品类和型号上实现多元化及差异化。陈绍美通过设计更多新品、开发更多价格档次产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匹配不同客户预算。贾英玲则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及产线,重新开发低端产品,并针对不同地区推出更多自主品牌新品。
但随着品牌知名度提升,义乌制造也面临更大知识产权风险。吴晓明虽认为品牌被侵权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影响力,但小微企业因无力自建知识产权团队,在应对侵权问题时困难重重。陈绍美也表示,有时候难以确定自身是否侵权,花型查询缺乏权威渠道,容易被动侵权。对此,他们希望国际商城等平台能建立相关专业团队,增强小微企业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为助力 “中国品牌” 出海,义乌海关已开展一系列支持活动,如 “普法进市场”,并上线 “杭州海关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AI 备案通” 智能助手等。
在 “世界杯经济” 的浪潮中,义乌制造在收获机遇的同时,也需直面诸多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发挥品牌化、差异化优势,突破知识产权困境,进一步提升整体需求,将是义乌外贸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