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80岁往往意味着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然而,美国佛蒙特大学生物系荣誉教授却要在80岁生日之前挑战100公里超级马拉松,这不禁让人好奇:运动和衰老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衰老取决于新陈代谢速率。其依据是体型较大的动物通常寿命更长,新陈代谢速率比小型动物低。比如绝大多数成虫期昆虫寿命极短,因飞行耗能巨大,而幼虫期能量消耗微小,寿命则可延续数年。小鼠和鸟类代谢速率远高于人类及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性成熟速度也快得多。但在剧烈运动或承受较大压力时,大型动物也能达到类似小鼠和鸟类的高代谢水平,研究表明这两种状态都会加速衰老进程。汉斯·塞里(Hans Selye)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实验就通过强迫实验动物持续运动或置于寒冷环境中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同时,以冬眠等方式减缓身体机能,大幅降低新陈代谢速率,一部分小型哺乳动物的寿命会延长一倍以上,像乌龟这种长寿动物,生存策略就是摄入少、行动缓慢、心率低。基于此,有人认为放松身心、保持平缓心态是长寿秘诀,代谢速度和心率过快可能短寿,这对于健身爱好者和长跑运动员似乎不是好消息,而热衷于久坐吃薯条的人则似乎占了便宜。不过,塞里综合征虽将人体生理、内分泌系统、生活速率和能量消耗联系起来,但缺乏实证,且强制食物限制(节食)延长寿命的结论也令人怀疑,因为相关实验是将动物囚禁且迫使其无法运动。
与上述观点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轻微压力能够减缓衰老速率、延长寿命,这类压力包括轻微的辐射、超重力、寒冷、高温、节食和运动,而高强度、长时间持续且不给机体恢复机会的行为才可能缩短寿命。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衰老由DNA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如同刹车装置,能抑制染色体末端活性,细胞分裂时,端粒确保染色体在适当时候停止表达基因,正常衰老过程中端粒会缩短或受损,这与衰老及一些病理表现相关。不过,细胞配备了端粒酶这种特殊酶类,它能修复端粒甚至使其延长,防止DNA解体,细胞所处的微环境会指导端粒酶适时发挥作用。例如蜥蜴断尾、蝾螈断腿后会激活DNA长出新肢体,运动锻炼也能让人类具有类似修复及维稳能力,减缓衰老。虽然科学界尚未明确运动在分子层面如何影响衰老进程,但运动能消耗养分、清除代谢冗余,激活人体修复系统,就像人体这座生命圣殿的维护机制,适度运动就如同精工模式,能提升组装精度。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年轻时跑步会肌肉酸痛、受过多种伤病,但60岁后膝盖问题出现,听从专家建议减少跑步,20年后不仅继续跑步还刷新纪录,80岁体检心脏和膝盖状况良好,而很多同龄人不运动却做了膝盖和髋关节置换手术。不过,也有人不运动却健康长寿,部分长跑者过早离世。身体器官和机能老化不可避免,但速度不同,身体从轻微损伤恢复到分子层面重建可能是接近再生的过程。运动与衰老的关系复杂而奇妙,我们应理性看待运动对衰老的影响,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