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领域,CAR-T 药物曾如璀璨新星般升起,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然而,高达百万一针的价格,却如同横亘在患者与希望之间的巨大鸿沟。进入 2025 年上半年,这类天价抗癌药的销售数据呈现出令人咋舌的冰火两重天态势,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在商业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与深刻困境。

2025 年 8 月 27 日,药明巨诺公布的半年报数据令人唏嘘。上半年其取得营收 1.063 亿元,其中抗肿瘤 CAR-T 药物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销售额仅为 8100 万元,这一数字不仅低于 2024 上半年的 8680 万元,甚至还不及 2023 年上半年的 8774 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奇生物的财报数据堪称亮眼。2025 年二季度,其 CAR-T 药物全球销售额飙升至 4.39 亿美元(约合 31 亿元),上半年销售额更是高达 8.08 亿美元(约合 57 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但在这耀眼成绩背后,一个疑问悄然浮现:这 8.08 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究竟有多少来自中国市场?有报道称,自 6 月起,传奇生物已取消中国的销售和市场团队,仅保留研发部门,其 CAR-T 产品在国内销售远低于预期。截至发稿,传奇生物对此未予回应,仅表示 “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 。事实上,未能充分打开中国市场、找到成熟商业化路径,并非传奇生物一家的困境,而是所有动辄百万元一针的 CAR-T 产品共同面临的难题。科济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宗海近日公开表示,“当前 CAR-T 治疗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成本高带来的支付难题。”
在海外市场,传奇生物凭借与强生旗下杨森公司 2017 年 12 月签署的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强生强大的全球商业化能力,让其 CAR-T 产品西达基奥仑赛(Carvykti)的销售迅速放量。2025 年二季度,该药击败 Yescarta、Kymriah 等一众行业巨头,营收高达 4.39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畅销的 CAR-T 产品,强生预计其 2025 年销售额有望突破 20 亿美元大关。而合源生物同样选择与海外企业合作,2019 年 6 月与英创远达(CASI)签署许可协议,获得其 CNCT19 项目全球独家商业权益。但随后二者在商业化上产生纠纷,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与天津一中院先后介入,这一风波导致合源生物浪费了布局海外市场的最佳时机,其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情况截至发稿也尚未有明确回复。
反观国内市场,百万元的高昂药价让绝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在已上市的 CAR-T 产品中,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定价 129 万元,合源生物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定价为 99.9 万元。尽管各方都在尝试提高国内的支付能力,在 2025 年医保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初步形式审查药品名单中,驯鹿生物、合源生物、科济药业的产品均进行了基本医保和商保 “双线申报”,复星凯瑞、药明巨诺的产品也单独申报了商保创新药目录,但成效有限。此前,复星凯瑞的阿基仑赛注射液曾四次进入医保目录初审名单,却因 “30 万不进,50 万不谈” 的医保潜规则,连续四年无缘国家医保目录。即便部分地方将 CAR-T 纳入惠民保目录,如上海 “沪惠保” 已连续四年将复星凯瑞的 CAR-T 产品奕凯达纳入特药保障目录,但整体放量情况仍不理想。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上市产品增多,未来五年 CAR-T 或许会降价到医保能承受的范围。目前,厂商也在尝试降低生产成本,药明巨诺在财报中表示已开始从国内供应商采购关键原材料。此外,近两年体内制备 CAR-T 技术备受关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研究团队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已实现全球首次直接在患者体内制备 CAR-T 细胞。
在这场抗癌药的商业化博弈中,上半年的销售数据只是一个缩影。如何跨越支付难题,让 CAR-T 药物真正惠及更多患者,同时保障药企合理盈利,仍需要政府、药企、医保及社会各方持续探索与努力,找到一条平衡多方利益的共赢之路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