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安徽宣城,一件印着家人联系方式的定制 T 恤,道出了无数家庭对老人走失的担忧。据 2020 年《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显示,全国每年走失人口高达 100 万,平均每天约 1370 位老人走失。老人与儿童走失后,常因无法清晰表述位置陷入困境,这种普遍焦虑催生出庞大的定位器市场 —— 淘宝上老年人定位器销量轻松破千甚至十万,但市面上 99% 的产品,或许只是让家长和子女花钱买安心的 “智商税”。

要辨别定位器是否实用,首先得看懂其背后的技术逻辑。目前主流定位技术主要分为四类,每类都有难以规避的短板,而很多产品正是利用消费者对技术的不了解,夸大宣传掩盖缺陷。
最常见的是导航卫星定位,依赖北斗、GPS 等卫星信号,通过接收至少 4 颗卫星的时间信号反推位置。它的优势是户外覆盖广,却是 “室内废柴”—— 民用领域精度最高仅米级,在高楼密集的城市,信号被遮挡反射后精度会降至 10 米以上,出现 “导航漂移”;进入室内后,信号基本失效,若老人在商场、居民楼内走失,这类定位器形同虚设。
当卫星信号 “掉线”,定位器会切换到基站与 WLAN 定位,依靠手机基站和 Wi-Fi 热点的信号强弱估算位置。它弥补了室内定位的空白,只要有手机信号就能使用,但精度堪称 “玄学”:市区基站密集时,误差约 5-15 米;到了郊区,若附近只有一个基站,误差可能扩大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曾有用户反馈,用基站定位寻找走失老人,显示在某小区内,最终却在一公里外的公园找到,这种 “大致范围” 的定位,在紧急情况下毫无实际意义。
蓝牙设备网络是近年热门的定位技术,苹果 AirTag、华为 “星闪” 等产品依靠此原理,让每部手机成为移动信标 —— 丢失的定位器发出加密蓝牙信号,被同品牌设备捕捉后,位置信息会匿名上传。但它的有效性完全依赖周边同品牌设备密度,在郊区、农村等人烟稀少地区,可能半天都无法上传一次位置;且精度仅能缩小范围,无法精准指向,比如显示老人在某栋楼,却无法确定是哪一层、哪个房间。
被称作 “终极武器” 的 UWB 精确定位,虽能实现厘米级精度和方向指示,解决 “最后五十米” 难题,却有致命短板 —— 它是短距离技术,无法独立完成远程追踪,必须搭配其他定位方式使用。目前搭载 UWB 的定位器多为挂扣式,且价格较高,而市面上多数低价定位器并未采用该技术,却宣称 “精准定位”,实则是混淆概念的虚假宣传。
再看市面上的定位器产品,智能手表 / 手环虽能双向通话,但续航短(1 天 – 1 个月),没电就彻底失效;定位鞋、书包隐蔽性强,却存在不能水洗、充电麻烦的问题;普通挂扣式定位器要么仅依赖单一技术,要么多技术组合却未优化协同,比如卫星 + 基站定位,在室内外切换时频繁卡顿、误差飙升。更关键的是,很多产品标注 “实时定位”,实际刷新间隔长达 5-10 分钟,错过最佳寻找时机。
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消费者该如何避坑?优先选择搭载 UWB 技术的挂扣式定位器(如苹果 AirTag、华为 Tag),搭配支持双向通话的智能手表,形成 “远程追踪 + 近距离精准查找 + 即时沟通” 的组合;选购时务必确认定位技术类型,要求商家演示不同场景下的定位精度,避免被 “模糊宣传” 忽悠;同时关注续航和防水性能,优先选择续航 1 个月以上、支持 IP68 防水的产品,适应老人儿童的日常使用场景。
老人儿童定位器的核心价值是 “防走失”,而非 “事后找补”。若产品无法在关键时刻提供精准、及时的位置信息,再花哨的功能也只是噱头。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唯有读懂技术原理、明确自身需求,才能避免为 “智商税” 买单,真正为家人的安全筑起防线。
发表回复